
2025年4月(总第15期)
作者:毛予 刘洋 杨剑
////////////////////////////////////////
引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是通过介入导管,将压缩的人工心脏瓣膜送到自体主动脉瓣的位置释放,从而恢复主动脉瓣的功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TAVR手术过程不能直观患者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有冠脉风险、瓣周漏等,其中冠脉堵塞是最为关注的风险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影像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对患者个性化TAVR策略的制定、降低冠脉风险、瓣周漏等并发症有着精准的辅助作用。
西京医院杨剑教授团队在《Original Clinical Science》撰文发表了一例TAVR手术合并冠脉保护病例,患者为Type-Ⅰ型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钙化,CT评估TAVR手术左冠脉存在堵塞高风险。为进一步排除冠脉风险,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杨剑教授团队运用深度学习智能算法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在CT评估的基础上对该病例术前进行了综合分析,辅助制定手术策略,TAVR手术时对左冠脉进行保护,手术成功开展,患者预后良好。

深度学习和3D打印辅助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保护
二叶式主动脉瓣(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发病率约为0.9%–2.0%。BAV通常由两个不对称的瓣叶组成,随着时间推移,钙化常成为导致主动脉狭窄(AS)的主要原因。BAV患者的解剖特征,如不均匀的钙化、瓣叶形态的异质性以及升主动脉病变,常常使得传统的治疗方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生物瓣置入过程中。这些特殊的解剖变化可能会限制生物瓣的扩展,影响其长期功能,并增加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冠状动脉阻塞(CO)。尽管CO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针对BAV-A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DL)和心血管三维(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在解决传统影像技术局限性、展示复杂解剖结构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些先进技术,手术团队可以在术前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解剖特征,从而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通过病例报告的形式探讨深度学习和3D打印技术如何在BAVS患者中应用,并提升TAVR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病例介绍
患者为68岁男性,主诉“胸闷气短、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2周。”入院行初步检查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反流,同时伴有胸腔积液,遂初步治疗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800mL胸腔积液后症状缓解,然后住院以行进一步治疗。
术前风险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 III 级;STS评分5.282%;EuroSCORE II评分11.2%;NT-proBNP水平5771 pg/mL(显著升高)。
术前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BAVS),伴钙化及主动脉瓣反流(AR),平均跨瓣压差为42 mmHg,LVEF 46%;
CT检查提示:Type-Ⅰ型二叶式主动脉瓣,瓣叶存在融合及增厚,严重偏心性钙化,钙化组织主要分布在非冠状窦与右冠状窦交界处,延伸至左心室流出道(LVOT)12.5 mm,Hu850 钙化评分755 mm³(显著钙化);舒张期可见主动脉瓣反流;右冠状动脉开口高度良好,但从 LCA平面可见瓣叶,提示存在较高的CO风险。

图1.使用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 CVI42软件在术前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A) 经胸超声心动图清晰显示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反流。(B) 测量主动脉瓣环,瓣环面积为642.0 mm²。(C) 充分评估左心室流出道,面积为767.3 mm²。(D) 评估钙化分布,Hu850钙化评分高达755 mm³。(E, F)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度分别为9.5 mm和15.5 mm,提示冠状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极高。
术前CT数据的深度学习分析
术前CT数据经深度学习(DL)系统分析,数据上传后DL系统自动完成解剖结构分割、关键平面定位及测量。基于U-Net技术,通过DL系统分割主动脉(Aorta)、左心室流出道(LVOT)、主动脉瓣(AV)、冠状动脉等结构,并通过掩模形态学自动确定关键平面。主动脉瓣环平面由DL识别的三处瓣叶底部点进行确定,并测量LVOT、瓦氏窦、窦管交界(STJ)及主动脉瓣环平面上40 mm处的主动脉尺寸。深度学习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患者为Type-I型二叶式主动脉瓣,存在严重钙化(755 mm³,Hu850标准),瓣环周径推导直径(PDD)为28.09 mm。此外,DL系统识别到主动脉瓣角度较大(65.6°),提示导管通过瓣膜时可能存在困难。综合二叶式瓣膜解剖特征、严重钙化及瓦氏窦空间狭窄等因素,DL系统建议植入26mm自膨胀生物瓣。

图2.术前深度学习评估用于分析关键参数并进行初步手术预测。(A) 通过深度学习的标记功能自动定位关键切面和位置。(B) 关键术前参数测量结果:绿色-主动脉,红色-左冠状动脉,紫色-右冠状动脉,白色-钙化区域,橙色-左心室,紫色圆圈-升主动脉平面,黄色圆圈-窦管交界(STJ)平面,绿色圆圈-瓦氏窦平面,红色圆圈-瓣环平面,青色圆圈-左心室流出LVOT平面。(C) 可见严重的偏心性钙化(黄色箭头)。(D) 标记关键点,并利用圆形进行计算和测量。(E) 首先创建虚拟植入模型,模拟后建议使用26 mm生物瓣。(F) 测量主动脉角度以预测跨越主动脉瓣(AV)的难度。[主动脉角度是瓣环平面与垂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术前 3D 打印模型及模拟
术前3D打印主动脉根部模型采用CT血管造影(CTA)数据,先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21.0软件,通过阈值分割功能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主动脉根部模型进行数字化提取、修剪、平滑处理及修复,以完整再现主动脉瓣的形态及钙化分布。随后,将处理后的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并使用Stratasys Polyjet 850多材料全彩3D打印机进行打印,不同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硬度和颜色的材料,以精确再现主动脉根部的解剖特征。该方法不仅能提供直观的个性化解剖评估,准确展示主动脉瓣及钙化分布,还可用于TAVR手术的精准模拟,优化术前规划,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台架测试中的模拟过程中,3D打印的主动脉根部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特定的解剖结构,使手术团队在术前能够直观地了解具体位置,加深对主动脉瓣根部解剖的理解,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图3A,B所示)。模拟过程中,先使用22毫米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植入26毫米的Venus-A生物瓣(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江杭州)。模拟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较低。此外,预扩张结果显示偏心性钙化会导致球囊偏移至左冠状窦,并阻塞左冠状动脉开口(如图3C和D所示)。

图3.采用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过程,并进行台架试验预测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率。(A) 侧视角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较低。(B) 偏心性钙化、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清晰可见。(C, D) 采用22mm球囊进行预扩张,可见球囊偏移至左冠状窦,并因严重的偏心性钙化导致左冠状动脉开口受阻。
手术步骤
1.麻醉与导管插入:选择左侧股动脉作为穿刺点,使用2 mL 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成功穿刺后,插入6F动脉鞘,并静脉注射3000 U肝素进行抗凝,通过右侧颈静脉插入另一个6F鞘管,并放置起搏导管。
2.影像学检查再次评估:通过左侧股动脉逆行插入6F猪尾导管,定位到非冠状窦底部。使用DSA评估主动脉瓣钙化情况,并确认LCA和右冠状动脉RCA通畅。
3.冠状动脉支架放置与导引导管插入:穿刺右侧桡动脉,插入6F鞘管,将6F导引导管送达LCA开口,在LCA开口处放置一个4.0 x 35 mm的Chimney冠状动脉支架(备用),以预防术中急性冠脉阻塞。
图A:预置4.0 × 35 mm Chimney冠状动脉支架,防止冠状动脉阻塞
4.股动脉插管与导引导丝插入:通过右侧股动脉穿刺6F股动脉鞘管,检查股动脉灌注情况。插入9F COOK鞘管,随后将6F猪尾导管和泥鳅导丝送至升主动脉,再将Lunderquist导丝置入升主动脉。沿Lunderquist导丝送入20/22F Gore鞘管,然后沿AL2导管将1.5米的直头泥鳅导丝引导通过主动脉瓣环面。
5.左心室压力测量与球囊预扩张:将6F猪尾导管转入左心室顶端,测量左心室压力为150/25 mmHg,升主动脉压力为80/56 mmHg。送入2.6米Lunderquist导丝,沿支撑导丝将22mm预扩张球囊送至主动脉瓣环平面,180次/分钟的起搏,扩张瓣环并减少左心室输出量。

6.超声与DSA检查:主动脉瓣非冠状窦重度反流;经食道超声(TEE)显示左心室和升主动脉之间的压差为50 mmHg。
7.生物瓣选择与植入:根据术前影像评估、深度学习和3D打印模拟结果,选择26毫米的Venus-A生物瓣;加入2000 U肝素以防止血栓形成;沿Lunderquist导丝将生物瓣输送至主动脉瓣环。

图C:调整位置和共轴性后,植入26 mm Venus-A 生物瓣(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8.生物瓣释放与冠脉支架释放:在180次/分钟起搏下,依次释放出生物瓣的三分之二;随即释放Chimney冠脉支架,最终完全释放生物瓣。

图D,E:依次释放至三分之二的生物瓣;图F:Chimney冠脉支架置入左冠状动脉内;
图G:生物瓣完全展开,成功植入
9.术后影像学评估:术后DSA显示生物瓣和Chimney冠脉支架均处于理想位置。

图H:完全释放Chimney冠状动脉支架,CTA显示左冠状动脉通畅;
图I:术后CTA显示生物瓣和Chimney冠状动脉支架位置理想。
30 天随访结果
术后第 30 天随访显示,患者心率55次/分钟,血压138/72mmHg,NYHA心功能分级为I级;CTA结果提示支架位置理想,生物瓣开闭正常;TTE提示瓣下血流速度正常,无瓣周漏,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EF为 62%。

文章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j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