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手术跟拍随记
  编者按 :3月8日清晨,严道医声网记者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我们此次的任务是跟拍心内科两场手术,拍摄期间,随行摄影师记录下了心内科医生日常工作的片段,外人看到的是医生光鲜洁白的大褂,但白衣下的辛苦与不易却少有人知道。

在患者及家属还在熟睡时,护士站的护士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每周三都是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的手术日,医生经过忙碌又悉心的交班讨论、查房后,马上就直奔手术室,准备今天的第一台手术——CRT-D植入手术,也是我们要跟拍的手术之一。CRT-D植入术是难度较高的心脏介入手术之一,但此次手术的主刀医生刘元伟教授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张萍教授的带领下,心内科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心脏电子装置植入(起搏器、ICD、CRT/CRT-D等)、导管消融(包括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早、室速)等方面享有盛誉,并建立了心律失常快速反应通道,快速诊疗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

  今天的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张萍教授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安抚患者的情绪。

看起来空旷而冰冷的导管室,却有无数的患者在这里获得新生

刘元伟教授,佘飞教授,何榕教授全身心投入手术

张萍教授坐镇指导

  穿刺,寻找冠状窦口,造影,选择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最佳静脉,右室除颤电极和右房电极的放置,测量参数,影像下反复确认电极位置以防止脱位,制作囊袋……一项复杂的手术就在张萍教授的指导下,刘元伟、佘飞、何榕教授以及手术室其他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顺利完成。患者与家属焦急等待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手术结束,张萍教授为患者程控参数

  张萍教授介绍到,为患者植入CRT只是治疗的开始,还有繁重的程控随访和患者管理任务需要医生完成。为了更好的管理患者,张萍教授带领团队设置了起搏器专业化管理门诊,积极开展应用新技术,比如为患者选用自动优化的生理学Adaptiv CRT起搏功能,Adaptiv CRT功能可以每分钟进行动态优化CRT起搏模式(适应性左心室起搏和适应性双心室起搏)和AV间期,每16小时优化VV间期。该功能可根据患者临床状态,动态调整适应性左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最大化左心室主动充盈,动态调整SAV/PAV间期,优化双心室同步;根据患者自身传导和QRS波宽度,动态优化VV间期。通过Adaptiv CRT算法,可以有效提高CRT反应率,并降低房颤发生率,延长装置使用寿命,该功能提高患者获益的同时减少医生的工作负荷。

张萍教授带领团队讨论总结手术情况

  中午,病人和家属们都已吃过午饭,开始午休,病房的走廊里安静了下来。而此时,张萍教授带领的心内科医生聚集在会议室,重新梳理总结上午的手术过程,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同时,为下午的手术做最后的细节沟通。会议结束后,医生们迅速地吃完已经凉了的午饭,短暂休息便各自投入到下午的手术中。

张萍教授为患者植入ICM

  下午,我们跟拍的另一场手术由张萍教授主刀,为一名不明原因反复晕厥的患者进行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植入手术,希望通过ICM更好监测患者的心脏事件,找出晕厥的真正原因,明确诊断。

  与传统的检查手段(常规心电图、普通Holter、直立倾斜试验、心脏电生理检查)相比,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记录的信息更多,能够近乎实时记录症状发生时的心电信息,因而更有助于判断晕厥发生的机制。对于那些反复发作且原因不明的晕厥、先兆晕厥、发作性头晕、反复心悸,经各种检查无法确定病因的患者,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诊断率最高。张萍教授带领团队在开展心脏性猝死的筛查与诊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心脏性猝死防治方面理念先进、技术全面。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批开展ICM植入的专家之一,张萍教授对这个很多心内科医生都很陌生的手术驾轻就熟。短短的30分钟,张萍教授就完成了从标测电位到参数设置的全部事情。

  将病人送回房间后,何榕教授马上就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沟通,如:“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应该如何使用,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需要马上回到医院检查,术后需要注意什么等。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患者。

  我们一天的拍摄结束了,但心内科医生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们还需要查房,需要交班,需要写病历……在我们临走时,寒暄的问了佘飞教授大概几点可以下班,佘飞教授想了想,很风趣的回答说:“今天应该能早点走,估计20点就能下班了”。

  我们跟拍的只是心内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我们的视线和镜头之外,他们还有大量繁重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大医精诚》中强调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我们在心内科医生身上看到并体会到了这两个闪光点。看病难,行医更难,希望患者与家属不要因为不良的社会舆论而对医生有误解,多多理解医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行医环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团队合影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简介

张萍

心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长:擅长心律失常疾病诊治(药物、消融、起搏),在晕厥与猝死的防治、心衰的器械治疗及心肌损伤再生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在冠心病、高血压、疑难及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抢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教育背景: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刘元伟

副主任医师

现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任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晕厥及心源性猝死诊疗等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课题一项。发表心血管相关专业论文20余篇。擅长疑难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心脏起搏器治疗,完成心内科起搏电生理手术千余例,包括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复杂房扑、房速、复杂少见室上速、器质性室速射频消融手术;完成各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包括CRT、CRT-D置入、更换近千例。

佘飞

副主任医师

特长:擅长心律失常诊断和介入治疗

学术职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青年委员与房颤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业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何榕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特长:擅长处理心血管常见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专注于房颤、早搏、心动过速、病窦综合征、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的诊治。

学术职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青年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慢病防治分会理事;《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杂志审稿专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阅读数: 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