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9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举办的“房颤整体解决方案新技术论坛”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省市、30余家医疗机构的近百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及临床骨干,覆盖上海、广州、西安等三甲医院及湖北麻城、孝感、十堰等基层医疗单位。大会主席张劲林教授与韩宏伟教授共同主持,通过手术演示、经验分享、互动答疑等形式,聚焦房颤脉冲消融(PFA)与左心耳封堵(LAAC)技术的最新临床进展,为来自全国的医师提供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专家观点汇聚,
脉冲消融技术的安全高效成共识
多位与会专家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了FARAPULSE脉冲消融的技术特点:
•丁立刚教授:FARAPULSE脉冲消融系统的学习曲线非常短,对于有冷冻消融经验的医生来说几乎没有学习门槛。在持续性房颤中,使用脉冲消融进行左房后壁和二尖瓣峡部消融非常轻松,成功阻滞率极高。
• 胡宏德教授:脉冲消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极高,相关文献研究超过200篇,病例数量超过25万例。其高电压、连续损伤和简单贴靠的特点使其在房颤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 黄尾平教授:脉冲消融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完全避免了射频和冷冻消融可能导致的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预防措施,可有效规避潜在风险。
从理论到实践,
新技术让复杂房颤变“简单”
左心耳封堵术:卒中预防的临床新选择
在左心耳封堵部分依然引起了热烈讨论,专家们围绕手术适应症、术后管理及器械选择展开深入讨论。付华教授从指南角度分析了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强调对于中高风险且长期口服抗凝禁忌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卒中预防的重要手段。邓成刚教授指出,随着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孙健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指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无论房颤类型如何,卒中风险评估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对于高卒中评分患者,即使进行导管消融也需长期抗凝,尤其是已有中风史的患者更需加强二级预防。
推动技术革新 践行“均质化”使命
从“技术高地”到“普惠医疗”的破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