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5丨蒋峻: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评估HCM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

2025年3月29日-3月31日,全球顶尖心血管医学会议——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展开为期三天的深度学术对话。


本次会议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团队蒋峻教授进行壁报展示:《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angio-IMR)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该研究创新性地为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提供了无导丝方法,有助于及时识别高风险患者,为优化HCM患者的管理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其报告的发病率约为1/500至1/200,但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在HCM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导致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既往常规的微循环评估方法由于其操作复杂、需要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以及成本较高等因素,并未被常规纳入HCM患者的临床评估中,导致HCM患者的微循环功能评估并不充分。近年来,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angio-IMR)的创新为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提供了一种无导丝的方法,能够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快速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从而便于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进行评估。本研究旨在使用angio-IMR来评估HCM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并阐明微循环障碍(CMD)对其长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宁波李惠利医院两个医疗中心的422名HCM患者,使用“AccuIMR”软件回顾性测量这些患者的angio-IMR。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在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间隔减容治疗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43.41±23.19个月,在此期间,共有63名(占比14.93%)患者发生了MACE。左前降支(LAD)的平均angio-IMR值为21.77±7.52。根据最大选择对数秩统计量法,共有123名患者被划分为高LAD angio-IMR组,并被认为存在CMD。与LAD angio-IMR≤25的患者相比,LAD angio-IMR>25的患者发生MACE的几率更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5.4%和13.3%,P=0.035)。在对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LAD angio-IMR>25仍然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比为2.101,95%置信区间为1.147-3.848,P=0.016)。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LAD angio-IMR对MACE的影响在各个亚组间是一致的。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开创性地应用angio-IMR来评估HCM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并首次确立了LAD angio-IMR作为HCM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了LAD微循环功能障碍与长期预后之间的联系。在对HCM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步基于冠脉造影图像测量LAD angio-IMR,有助于及时识别高风险患者,为优化HCM患者的管理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阅读数: 1139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