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3日,第26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期间,为了更好地为专家和学者提供前沿的信息和分享,结构性心脏病解决方案研讨会强势来袭。本次会议由肺瓣和主瓣两个专场构成,邀请国内心血管瓣膜介入领域知名专家齐聚羊城,共同重点解读和分享TPVR的循证进展、青少年TPVR的早期疗效,全球首例肺瓣开窗病例经验和自研TAVR器械的治疗进展及病例分享,以期助力推动我国在心脏瓣膜介入领域的发展进程。
本次研讨会肺瓣专场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荆志成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董豪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郭建洲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蒋鑫教授、谢育梅教授担任分享嘉宾。主瓣专场邀请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罗建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建英教授、高州市人民医院的胡楝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的姜小飞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刘华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的宋会军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斌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慧勇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许兆延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的尹秋林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付明教授、李捷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奕教授、长海医院的朱霓教授担任分享嘉宾,共赴学术盛宴。(按拼音排序)

中国智造全球关怀,开启TPVR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未来
▼▼▼
谢育梅教授:青少年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分析

郭建洲教授:VenusP-Valve中国注册临床试验-八年随访结果

总体而言,8年随访并未增加心源性死亡的患者,证明了长期的器械安全性;术后8年结果显示,瓣膜功能良好,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持续受益,证明了长期的器械有效性;在随访过程中,有6位女性受试者成为母亲,证明了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鑫教授:全球首例肺瓣开窗病例经验分享
患者为19岁女性,主诉法洛四联症术后10余年。入院诊断为1.法洛四联症术后;2.具有假体心脏瓣膜(肺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后);3.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状态(左肺动脉,波科Express);4.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中重度返流);5.肺动脉瓣狭窄(中重度);6.心功能Ⅲ级。CT显示肺动脉瓣口可见环形高密度影,左肺动脉开口处可见支架影,MPA呈类倒梯型,above 15mm处直径最小,最小径:21.8mm,拟进行肺动脉瓣生物瓣术后+左肺动脉开窗支架术后TPVR手术。术中操作肺瓣开窗后建立右肺动脉轨道,植入P24-25后并进行球囊后扩。术后超声提示肺动脉瓣介入置换术后,左肺动脉支架植入后,人工瓣功能良好。这例手术充分体现了VenusP-Valve系统操作的便捷性,6个黄金标记点的设计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双喇叭口设计不易移位,保证手术安全性。

十年随访“证”经典
创新破局“拓”前沿
▼▼▼
李捷教授:新一代完全释放可回收预装干瓣TAVR系统经验分享

朱霓教授: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重度钙化、冠脉高风险TAVR一例

朱霓教授随后也带来一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有冠脉高风险的精彩案例分析讲解,患者为78岁男性,主诉反复胸闷、气急10月,加重伴不能平卧1月,超声提示为1.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跨瓣压差131mmHg)伴中重度关闭不全(瞬时量9ml);2.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瞬时量12ml);3.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瞬时量15ml);4.左心、右房增大;5.心室肌增厚;6.左室收缩功能降低(FS24%,EF 47%);7.肺动脉收缩压增高(65mmHg);8.双侧胸腔积液;9.心包腔少量积液,术前CT评估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走行稍迂曲,可见环形、半环形、马蹄形钙化斑块,管腔未见明显狭窄;考虑血管并发症风险,术中操作轻柔,左侧股动脉穿刺水平管腔直径约6.5mm,右侧股动脉穿刺点附近可见钙化。根据数据确定为三叶瓣,重度钙化,采用右股动脉,拟植入26mm VenusA-Valve。术中进行了冠脉造影和处理,用20mm球囊扩张观察冠脉情况并植入瓣膜,TAVR术后超声提示瓣膜功能良好,二尖瓣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这例手术体现了VenusA-Valve在重度钙化和二叶瓣畸形的显著优势,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收腰设计有效减少冠脉风险,输送系统更具精进柔韧性,同时增加了避开冠脉的设计,降低瓣膜植入后堵冠脉的风险。
徐奕教授:PAR-TF-TAVR的治疗进展及经验分享

付明教授:左室流出道梗阻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超声如何准确诊断

付明教授就在临床的重度流出道的梗阻,合并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问题上,超声如何发挥精准诊断效果进行了专项的探讨,并就其在结构心领域的应用价值做了分享,提出超声作为结构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一个重要帮手,可起到重要辅助功能。
随着TAVR和TPVR的话题不断涌现,多元的解决方案在会场持续碰撞,结构性心脏病解决方案研讨会为全国的专家和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以患者为中心,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突破现有器械局限性,共筑心血管健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