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成立心脏植入电子器械导线管理中心


2025年3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 在解放路院区心血管介入中心举行了浙大二院心脏植入电子器械导线管理中心的成立仪式。这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院士的领导下成立的专业中心,浙大二院副院长、心脏中心副主任项美香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北大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徐伟教授、浙大二院徐耕、马骥主任担任中心顾问,浙大二院潘小宏主任医师担任组长,陈涵副主任医师担任副组长,马宏副主任医师担任秘书。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浙江省在心脏植入电子器械导线管理领域迈入了专业化、精细化的新阶段。将集中专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随访、故障处理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体验。


心脏植入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等,随着植入量的增加和植入年份的延长,器械感染、导线废弃和三尖瓣损伤等越来越成为导线管理的重大挑战。导线移除是解决的根本方法,但导线移除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要在有专门的设备和有经验的中心进行,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浙大二院在心脏植入电子器械领域有着雄厚实力与优良传统。在CIED导线管理和拔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最初的手工拔除,到运用圈套器等机械手段拔除积累了丰富的病例。2016年项美香教授首次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准分子激光鞘管电极拔除术引入浙江省,在拔除导线的同时保留了锁骨下静脉通路,有利于起博导线的再次植入,目前浙大二院是浙江省唯一一家配备了准分子激光发生器,能够开展各种术式电极拔除的中心。


王建安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起搏系统感染和电极导线管理是面临的临床重要问题。导线管理中心将依托浙大二院在起搏领域的传统技术优势,结合国际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以系统推进起搏电极管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整合多学科资源进一步完善全流程管理体系,提升复杂病例的处理水平。


在中心成立仪式上,项美香教授简要回顾了浙大二院开展电极导线拔除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全周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成立导线管理中心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该中心将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心血管疾病管理注入新动能。


李学斌教授和徐伟教授对浙大二院率先成立国内专门的导线管理中心表示祝贺,期待聚焦导线感染、起搏器故障及升级等难题,联合多学科团队,推动规范化管理,希望未来加强交流,共同助力全国导线管理水平的提升。


徐耕和马骥主任谈到要联合多学科团队及技术创新(如无导线起搏器),减少器械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期待通过成立中心实现“攻坚复杂问题”与“年轻团队接力”两大目标。


成立仪式后进行了学术活动。李学斌教授介绍了中国电极导线管理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强调电极导线管理中心成立的重要性。他指出起博系统感染是起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非感染废弃电极导线的拔除也是面临的问题,结合病例强调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处理策略。徐伟教授探讨了ICD故障导线的处理策略,强调复杂ICD的故障率和常见慢性期故障,如电极断裂、电解阻抗增高、电极绝缘层破损等难题。此外,还讨论了年轻患者电极导线埋藏于囊袋的优化策略,以及移除导线的适应症与策略。对于需要多次更换ICD的患者,或者三尖瓣功能已经发生障碍,并且心腔内有多根废弃导线的预计移除风险较低的年轻患者,要考虑进行电极拔除手术。潘小宏主任医师分享了运用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术的精彩病例,介绍了准分子激光消蚀的工作原理,激光辅助电极导线拔除术式安全可控,具有保持静脉通路的优势。陈涵主任分享了一例经静脉ICD移除后植入全皮下ICD(S-ICD)的病例。与会专家展开了精彩点评和深入的讨论。


“心脏植入电子器械导线管理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心脏健康服务领域的重要布局,更是对“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的又一次深入实践。未来,中心将持续开拓创新,提供优化服务,致力于成为电极管理的行业标杆,为更多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王建安

项美香

徐伟

李学斌

徐耕

马骥


阅读数: 3349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