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2024年欧洲ESC/EACTS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中将IVUS等腔内影像技术提升至ⅠA类推荐后,2025年ACC/AHA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也将其推荐级别提升至ⅠA类。指南推荐级别的提升,显示出腔内影像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确认,复杂PCI治疗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精准、安全、高效的新时代。
3月21日,第26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SCC 2025 With 5TH EASOPH)期间,腔内影像交流会IVUS专场成功举办,众多专家汇聚一堂,分享IVUS的应用经验,共同见证微创IVUS新品正式发布的重要时刻,探讨了技术的未来发展。

学术交锋 智启新元
▼▼▼
本次会议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董豪坚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广东省人民医院荆志成教授为会议开幕致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以及微创冠脉资深总监孙聪聪女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围绕IVUS循证解读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学术分享与讨论。

会议伊始,荆志成教授作为大会东道主,在致辞中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提到,在广东地区,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负担依然沉重,借助如IVUS等创新技术、新型工具对提高诊疗水平至关重要,期待各位专家把握此次交流契机,分享经验,共同提升PCI治疗水平,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整体发展。
接下来的新品发布仪式中,特邀嘉宾一起上台,按下了微创IVUS诊断系统正式发布的启动键,全体参会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期待在其助力下能够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特邀嘉宾:董豪坚教授、蒋峻教授、钱菊英教授、周胜华教授、于波教授、袁祖贻教授、孙聪聪女士、荆志成教授(按照图片从左到右)
钱菊英:鉴往知来—腔内影像临床循证解读

发布仪式后,钱菊英教授带来了腔内影像临床循证解读的分享。她提到,腔内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病变评估、PCI术中指导和支架失效机理确认等方面,能够显著优化支架植入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IVUS等腔内影像技术在复杂PCI治疗中的推荐等级逐年提升,且基于腔内影像的支架优化标准已逐渐明确。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血管造影指导相比,IVUS指导的PCI在降低靶病变失败率、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遵循IVUS指导的最佳支架植入标准时,效果更为突出。“展望未来,腔内影像技术将朝着高分辨率成像、AI智能分析、多模态融合及机器人辅助等多元化方向持续发展,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蒋峻:破界而生—微创IVUS临床使用分享
蒋峻教授通过一例复杂的三支血管病变伴弥漫性病变的临床案例,系统展示了微创IVUS诊断系统在PCI中的实际应用价值。IVUS能够精确评估血管管腔面积、斑块负荷等关键参数,为支架尺寸及落脚点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从而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治疗效果。而微创IVUS诊断系统采用50MHz频率设计,兼顾了高分辨率与足够的扫描深度,其3.0F外径设计通过性优异,最快回撤速度在严重狭窄病变中无需阻断血流,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同时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此外,其独有的一体化内拉式设计不仅节省了滑板,还使操作更加便捷高效。蒋教授表示:“我们期待国产创新产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优化升级,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多选择。”
大咖论道 寄语展望
▼▼▼








讨论环节中,全体专家积极参与,围绕IVUS的临床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微创IVUS也获得了各位专家的认可。
荆志成教授
“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疾病形势,提升冠脉介入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不断提升医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外,结合微创IVUS诊断系统等新型技术工具的助力,必将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武器”。同时我们也看到国产器械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也将进一步辅助术者精准诊疗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于波教授
“微创IVUS有较高的分辨率,回撤速度快,操作简便,它的这些优势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有力的支持。此外,对于IVUS,首先应保证穿透率,然后在此基础上兼顾分辨率。未来,IVUS与OCT将深度融合,通过快速图像采集和多模态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
袁祖贻教授
“IVUS作为冠脉介入医生的关键工具,在处理复杂病变时展现出独特优势。国产医疗器械虽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已实现快速迭代与突破。随着国产IVUS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未来,期待系统进一步贴合临床需求优化设计,为诊疗效果带来更大提升。”
周胜华教授
“IVUS具有精准测量、精准诊断、精准指导的应用特点,对于左主干、复杂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等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其效果已经被众多的临床试验验证,随着微创IVUS正式进入市场,我们也希望国产产品实现更多超越。”
钱菊英教授
“微创IVUS的频率在50MHz,较好的兼顾了分辨率及扫描深度。此外,一体化的应用也相对便捷,如果能进一步优化为悬挂式可能会更方便。我们也期待微创IVUS在未来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蒋峻教授
“相比传统塑料滑板产品因马达和齿轮磨损导致的精度下降问题,微创IVUS采用内拉式驱动,且自动控制技术替代手动操作,确保图像采集速度均匀稳定。同时,马达匹配Mark键设计以及可临时暂停采集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操作的灵活性与便利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支持。”
董豪坚教授
“IVUS在特殊病变处理和斑块识别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无需使用造影剂冲刷,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微创IVUS诊断系统在回撤速度上已实现优化升级,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未来,我们期待IVUS能进一步缩小外径,提升通过性,并更好平衡扫描深度与图像清晰度。随着影像学和功能学结合,AI技术赋能,IVUS将朝着更加精准化、同质化的方向迈进。”
孙聪聪女士
“微创IVUS诊断系统的上市,是公司在腔内影像的又一重磅产品,更承载着为临床医生提供更高效、可靠工具的使命,以及为患者带来更优质诊疗体验的初心。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为临床提供更为完善、优质、高效的一体化诊疗全解方案,共同推动心血管介入诊疗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相关新指南提高了腔内影像技术在PCI中使用的推荐等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时,如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长病变,腔内影像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提高支架植入的准确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预后。
此次腔内影像交流会IVUS专场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国产IVUS的特色优势,也为技术未来优化升级注入了新动力,相信凭借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性能,将持续为精准PCI诊疗赋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治疗选择。

扫码进入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会议官方公众号

扫码下载会议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