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解决方案新技术论坛圆满落幕:聚焦脉冲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技术,共探临床实践新未来

2025年3月23日,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周亚峰副院长牵头的 “从融捷奏 安心之境——房颤解决方案新技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汇聚了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及学者,围绕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左心耳封堵(LAAC)等热点议题及实践展开深度交流,吸引了近百余名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参与。 


会议在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侯建全书记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电生理学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序幕。侯书记表示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已购置FARAPULSE脉冲消融设备及多台DSA设备,大力支持心内科发展。陈明龙教授对江苏首台脉冲消融设备落户苏大附四院表示祝贺,希望能一起推动房颤消融工作常规化展开,提升治疗效率与安全性。





聚焦前沿技术,解读临床循证

会议讲座部分陈明龙教授以《脉冲房颤消融临床循证解读》为题,系统梳理了PFA技术的循证医学证据,从PFA原理组织选择性以及循证的角度强调了PFA在消融效率及安全性上的突破,对江苏省PFA技术的发展表达了展望。随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居维竹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松文教授分别结合实操案例,分享了PFA手术流程的优化经验,为临床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居维竹教授从临床实际应用讲解了手术流程当中导管鞘管以及导丝的协调配合等,肯定了PFA技术的学习曲线非常短的特点。陈松文教授在讲课中从标准流程、不同部位的消融要点、优化操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讲解。讲座环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操教授回顾了PFA的研发历史,强调了FARAPULSE流程的可复制性、非热消融以及组织选择性带来的安全性获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保障。  





实战演示+深度讨论,碰撞学术火花

会议讲课结合多场FARAPULSE手术直播演示,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陈弹教授团队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居维竹教授、王林林教授共同完成三台FARAPULSE手术演示。演示环节直观展示了FARAPULSE在肺静脉隔离(PVI)中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在专题讨论中,专家们围绕“不可逆电穿孔的实现机制”“PFA安全性优势”“PVI+消融技巧”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方毅主任提到“PFA重点是根据形变来判断贴靠,贴靠良好能促进达到相对理想的损伤深度”。南京市第一医院钱炜春主任提出根据患者围手术期反应,麻醉配合推荐全麻的建议。各与会专家肯定了PFA的长期安全性优势以及没有永久性神经损伤等优势。一致认同PFA是通过非热能机制降低组织损伤风险,是房颤消融技术的重要革新。





研究成果发布,指引未来方向

下午议程聚焦左心耳封堵(LAAC)技术,下午手术演示后对OPTION研究结果进行重点解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方毅教授解读指出:“从OPTION研究的结果来看,左心耳封堵组让90%的患者停用了口服抗凝药,因此从出血事件的角度来看,左心耳封堵能有效减少出血风险。”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林生教授通过术后CT随访数据及内皮化判定给患者带来的获益进行LAAC术后事项的讲解。他指出“WATCHMAN FLX相比于盘式封堵器表现出显著差异,能更优的实现完全封堵率”。讨论环节中,专家们就“基于指南循证的LAAC患者选择标准”“CTA相较于TEE在LAAC术后随访优劣势对比”等议题达成共识,认为可结合患者个体化需求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展望:技术革新推动学科发展



会议尾声,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陈弹教授总结道:“此次论坛不仅深入探讨了PFA技术的临床应用实践以及LAAC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更推动了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创新。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多高质量临床支持,优化房颤治疗策略,惠及广大患者。”  

本次会议以“融合、创新、实践”为核心,通过学术报告、手术演示与多维度讨论,为房颤治疗领域注入了新动能,助力苏州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阅读数: 2381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