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整体解决方案学术会议圆满落幕:聚焦脉冲场消融与左心耳封堵新进展

2025年3月20日,由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房颤整体解决方案手术直播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会议围绕脉冲场消融(PFA)与左心耳封堵两大核心技术展开,吸引了全国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会议通过手术直播、专题报告及热点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了房颤诊疗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  


PFA脉冲场消融专场

新技术引领精准治疗

▼▼▼

会议首场由大会主席许静教授进行开场致辞,天津市胸科医院卢凤民教授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卢成志教授担任主持,许静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房颤治疗需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技术创新实现个体化精准管理。随后,天津市胸科医院何乐主任分享了FARAPULSE脉冲场消融技术的临床经验。他指出,FARAPULSE凭借其组织选择性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已成功应用于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 


许静教授 天津市胸科医院医院

卢凤民教授 天津市胸科医院医院

卢成志教授(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手术直播环节亮点频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宁教授:通过一例复杂病例,验证了PFA在扩大左房患者中的应用潜力。周宁主任在会议中强调,和射频消融相比,PFA技术门槛较低,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房颤消融的主流术式。


周宁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团队何乐教授:演示了一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脉冲消融手术。术中精准准定位肺静脉开口,通过FARAWAVE导管完成快速消融,全程仅15分钟,消融后标测显示肺静脉完全电隔离,验证了FARAPULSE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何乐教授 天津市胸科医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团队何强教授:展示了一例左房扩大的持续性房颤病例。针对患者肺静脉解剖复杂的问题,团队采用分步消融策略,术中成功转复窦性心律。何强教授强调,PFA的连续消融特性可有效减少“漏点”,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PFA大幅提升消融连续性,术者能更专注于策略制定与电生理检查,为患者远期预后保驾护航。”


何强教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讨论环节:聚焦技术难点与策略优化 

由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邸成业教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曹中南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庞志华教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顾秀峰教授以及天津市南开医院的曹振华教授参与讨论。在讨论环节中,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邸成业教授提出应避免高功率消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同时强调“PFA虽不是万能钥匙,但绝对是打开房颤精准治疗大门的一把利器。” 


讨论环节


左心耳封堵专场

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决策

▼▼▼

下午会议由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刘迎午教授主持。天津市胸科医院程爱娟教授对OPTION研究进行深度解读,指出WATCHMAN FLX左心耳封堵装置在中高栓塞风险患者中预防栓塞效果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且显著降低非手术相关出血风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洪仕教授强调,应加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并结合左心耳形态、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刘迎午教授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程爱娟教授 天津市胸科医院


 手术演示与热点讨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蔡衡教授:展示了一例左心耳封堵联合房颤消融的“一站式”手术。患者为70岁女性,合并心衰及复杂左心耳结构(反鸡翅状),术中精准引导房间隔穿刺与封堵器定位,最终实现双环隔离消融与左心耳封堵的完美结合。“WATCHMAN FLX是所有封堵器里,不管塞的还是盘的,最好的,不仅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而且能适应大部分心耳,让医生操作起来难度系数明显降低。”  


蔡衡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顾秀峰团队史云教授:演示了一例高危脑梗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手术。术前CT评估显示左心耳呈菜花状,开口直径26mm,深度22mm。术中通过ICE超声实时监测封堵器释放位置,精准调整锚定深度,最终实现“零残余分流”。史云教授指出,ICE超声让复杂心耳封堵‘有迹可循’,每一步调整都需基于精准影像支持。 


史云教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讨论环节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得李洪仕教授、天津市南开医院的曹振华教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曹中南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刘博江教授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李洪仕教授针对“一站式手术”的适应症、术中消融顺序及封堵器选择标准等展开热议。刘博江教授强调,需结合患者心耳解剖特点选择封堵器类型,避免“一刀切”策略。


讨论环节


本次会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房颤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与应用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房颤诊疗将迈向更高水平的精准化与个体化。  


阅读数: 505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