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会议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团队、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劲林教授团队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团队牵头,共邀请10位嘉宾联袂云端,共赴学术盛典。

作为本次活动的开场嘉宾,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姚焰教授表示FARAPULSE作为首创的脉冲消融技术,基于国外的循证及国内的中心的应用经验,证明了8 x 4的放电方式确实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手术中的不同情况处理,如二维影像的应用、肺静脉以外触发灶房颤的处理方式,还需要国内专家进一步探讨和交流。

来自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张劲林教授在致辞中也表示,FARAPULSE作为目前最多循证的脉冲消融技术,希望通过这样的线上交流可以让线上线下的各位同道对于脉冲消融手术技术更加熟悉,期待大家能有所收获。
学术版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李梦梦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张劲林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夏雨教授分别3带来各自的手术流程及经验的分享。在32次放电的基本流程基础上,各位教授分享了各自手术中的细节操作及流程优化以及对于PVI+操作的探索。

李梦梦教授分享了自己在三维、ICE结合肺静脉造影下的FARAPULSE手术流程,对PVI及PVI+消融的操作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配有详细的超声影像视角。在患者筛选方面,着重强调了术前麻醉评估的重要性。在操作方面,强调了脉冲消融最重要的核心是导管贴靠以及放电次数,贴靠的实现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及操作实现,而放电次数及取决于对于患者不同情况的术式选择。对于冠脉痉挛及溶血现象两个话题也结合个人手术经验及文献解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张劲林教授介绍了大心房持续房颤的脉冲消融手术流程。在手术效率上,仅从消融环节上,PFA消融较传统射频的消融时间可节省30分钟以上。在手术流程上,张教授详细的介绍了二维下二尖瓣峡部线及后壁的消融方法。一方面,强调了PFA在二尖瓣峡部线消融的优势,提到目前病例中二尖瓣峡部的阻滞率可以达到86%。另一方面,分享了BOX消融中贴靠良好的放电可以实现“外科”级别的后壁隔离。在病例分享中,张劲林教授就脉冲消融在二尖瓣峡部消融中是否可以替换酒精消融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到“如未做酒精消融,二尖瓣峡部线也可以阻断,但峡部PFA的消融面积和次数将明显增多”。在讲解的最后,张教授提出:“PFA”不等于“PFA”。对FARAPULSE提供了轻松、有效的手术体验表示认可。

丁立刚主任团队的夏雨教授介绍了阜外医院的脉冲消融手术流程。术前对于房颤患者常规进行CTI重建,确定肺静脉走形及开口大小信息。术中,常规下使用三维指导操作,标准放电结束后,微调鞘管使用花瓣进行mini-map,根据电位情况扩大消融。PVI+的消融策略上,常规进行上腔消融,持续性房颤进行后壁BOX消融,变成房扑的病例将进行二尖瓣峡部线和三尖瓣峡部线的消融。在病例分享中,夏教授特意强调了PFA的贴靠同样重要,可以保证消融效果,降低溶血风险。并提到PFA的学习曲线显著缩短,已经掌握房间隔穿刺的术者3台左右可以熟悉导管操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讨论环节中,各位嘉宾对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在手术安全性与效率的话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的高鹏教授,分享了通过超声指导血管穿刺,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并提出通过CT重建,帮助纯二维手术下导管操作策略的制定。珠海市人民医院的贺献芝教授,分享通过CT影像与X光影像融合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助力全二维下的PFA手术操作。同时提出将持续观察不同消融能量对于心房应变力的影响,通过消融后心房大小的变化,观察不同消融对心房功能的影响。
对于患者选择和峡部消融隔离效果的话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石瑞正教授提到脉冲消融相较于射频消融可以治疗的患者范围将更广泛,如大心房、心房纤维化严重的患者用PFA来做,将大大提升对于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王如兴教授对于峡部消融硝酸甘油的给药方式进行了分享于探讨,并表示对于脉冲消融对于大心房、老龄化等房颤患者将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锐教授表示患者选择上,目前对于房颤患者首选PFA进行消融,同时非常详细的分享了二峡、三峡消融的操作经验。
本次大会各位教授以严谨、专注、务实的态度,对于经验进行了细致分享,对PFA的热点话题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线上手术流程线上论坛的开展,在国内专家的共同携手下,将PFA手术流程抽丝剥茧,将更多的经验体会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