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首款电动轨道旋磨系统迎来新进展:百余例患者成功入组,“磨”砺前行,持续深耕自主创新


严重的冠脉钙化病变大大增加了PCI手术的难度,对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产生着深远影响,也是困扰临床术者的一大挑战。面对坚硬的钙化病变,旋磨预处理能够帮助开通管腔并修饰钙化病变,为后续器械通过和支架扩张贴壁开辟道路。


1994年,葛均波院士完成中国首例冠脉旋磨手术,并将此项技术引入国内,开启了在这一领域探索的大门。随着我国术者对诊疗效果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中国心血管创新的蓬勃发展,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在该领域不断深耕,打破了进口产品的长期垄断,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赋能临床实践。


近期,嘉兴匠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匠鑫医疗”)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纯电驱动冠状动脉轨道旋磨系统(以下简称“冠脉轨道旋磨系统”)临床试验完成了超100例患者的顺利入组,随着试验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不断积累,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崭新的解决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




五年潜心精研,于创新沃土振翅




独特设计 直击应用痛点

传统旋磨(Rotational Atherectomy)的管腔获得由旋磨头尺寸决定,通常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磨头以获得更大的管腔。相较之下,轨道旋磨(Orbital Atherectomy)的磨头直径可随着转速的提升增加,从而获得更大的管腔,省去术中更换步骤,大大提升了操作的简便性。


传统旋磨

(Rotational Atherectomy)



轨道旋磨

(Orbital Atherectomy)


传统旋磨采用高压气体驱动,而匠鑫医疗研发的冠脉轨道旋磨系统采用电机驱动和反馈控制系统,1mm直径的偏心磨头在沿旋磨导丝自转的同时,还可沿血管内壁进行公转扩径运动,从而扩大治疗范围。


其独特的“自转(Rotational)+公转(Orbital)”技术在提高通过性的同时,可实现单一磨头处理不同尺寸的冠脉病变,无需更换磨头,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提升了手术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产品已于2023年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匠鑫医疗冠脉轨道旋磨系统


创新“双向奔赴”CCI提供强大支撑

2015年,在葛均波院士以及国内一众心血管病专家的积极倡议与共同推动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致力于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秉持“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For the patients”的核心理念,CCI以创新学院为切入点,相继设立动物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并构建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转化生态链的完整闭环。


2019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创新背景下,以及怀揣让先进医疗技术实现国产化的坚定想法,匠鑫医疗创始人沈斌博士回国开启创业,投入有源类泛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的自主创新研发,旨在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



产品的早期动物实验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殷兆芳主任、张阿莲医生、杨天云博士帮助完成。随着产品的不断改进,在殷兆芳主任引荐下,沈斌博士加入了CCI创新学院,后期动物实验也都在CCI动物实验中心开展,由李晨光教授帮助完成。


一粒良种,唯有找到适宜生长的沃土,方能不断突破桎梏,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积极学习与交流,沈斌博士成为创新学院的优秀学员,研发的产品也在CCI创新学院第六期项目评选中排名第一,并被评选为重点孵化项目。


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逐步走向临床阶段,CCI为匠鑫医疗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基础和资源支持。


OCC 2023期间葛均波院士在展台体验产品


多中心协作验证 百余例患者成功入组

该产品的注册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葛均波院士担任项目主PI,计划纳入254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设计,验证其在冠脉钙化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4年4月28日,李晨光教授成功完成首例患者入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任PI)、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温尚煜教授任PI)、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任PI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任PI)也相继启动临床入组。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推进,匠鑫医疗将继续携手国内顶尖医疗团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效创新的技术为核心,为泛血管钙化病变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对医疗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医疗器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CCI积极构建创新生态链,整合各方资源,坚持不懈地激活创新精神,成为中国心血管创新器械的摇篮。匠鑫医疗也将把握机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的医生和患者。



阅读数: 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