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波专访:PCI优化源自理念、策略和辅助手段等多方面更新
编者按
  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办的“第四届优化PCI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12月23~24日在上海成功举办。研讨会举办之际,严道医声网有幸对大会执行主席刘学波教授进行专访,刘教授就会议举办初衷及其个人对优化PCI理念的理解等话题和大家进行分享:
 
1.严道医声网:
  刘教授您好,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第四届优化PCI学术研讨会”举办之际请您结合当初组织举办该学术活动的初衷谈谈会议在内容设置上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刘学波教授: 
  我们这个会议主要的特色就是强调PCI优化治疗理念,所谓的优化治疗就是怎样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做不做PCI,哪些患者适合做哪些患者不适合做?即PCI适应证的把握。第二是做的话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获益最大,包括用什么样的术式、器械药物等。
  PCI治疗发展到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觉得我们已经从能完成这项技术的层面,到了更好的应用这个技术的层面了,面对疾病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认识。可能同一个病例,以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会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把各位专家聚集到一起,结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来进行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博采众长,碰撞出一些精粹的观点,然后将这些探讨成果应用到临床,希望病人更多的从中获益。
 
2.严道医声网:
  会议强调优化PCI理念,介入治疗中,影像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优化策略至关重要,能否请您结合您的临床应用经验,谈谈IVUS、OCT等各种新兴衍生影像学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诊断引导作用较传统的造影有哪些优势?目前临床中应用的各种影像学手段又各自有哪些特点?
刘学波教授:
  我常说我们医生要“心灵手巧”,所谓的“心灵”就是要看的清楚,对疾病有准确的认识,看的越明白,可能处理的就更好。现在的IVUS、OCT以及功能影像学等腔内影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手段,过往的造影因为是二维的平面图像,所以在早期病变发生情况、病变性质是否稳定及病变狭窄程度等方面的诊断指导存在很大局限性。而IVUS的三维结构在除了在术前评估中有很大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在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弥漫性病变、钙化需要旋磨病变及CTO病变等复杂PCI术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非常重要。OCT的分辨率是10 μm左右,接近组织学的分辨率,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之前不能理解的病变机理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手段,比如有些人发生心肌梗死,但是造影显示没有狭窄或者狭窄程度不重,我们就要了解这种心梗发生的机制是什么,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采取个性化治疗,而不是说所有心梗的病人都一样的处理,现在我们可以结合医生丰富的经验有选择性的做这些影像检查,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或是否行PCI。
  总之,精准PCI治疗的先进理念要求介入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变特征,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影像技术,来帮助术者诊断和治疗。
 
3.严道医声网:
  临床上,CTO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钙化等PCI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除了以上提及的影像学手段,我们还能在其他哪些方面着手优化?
刘学波教授: 
  CTO病变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器械方面,包括微导管的改进,新型引导钢丝的应用,以及内膜下重回真腔的CrossBoss导管和Stingray球囊等,新的器械在CTO PCI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方面,更多的是术者经验技巧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根据相关研究,把腔内影像技术结合到复杂病变的手术过程中,欧美指南在这方面都有所推荐,其实就是强调技术的细化,左主干/分叉病变在技术技巧方面有很多的争鸣,但技术的细化基本上所有术者都非常明确的共识。未来可降解支架和药物球囊可能是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药物球囊,现在部分复杂分叉病变我们用双支架技术,由于药物球囊有一个晚期获得性管腔扩大的效果,所以以后可能越来越多的复杂分叉病变会选用单支架技术,结合药物球囊在分支血管的扩张,这可能会是一个革命性的的改变。
  钙化病变PCI治疗也主要是随着术者经验的提升,包括现在影像学的应用,使治疗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长段钙化或者成角的钙化,尽管同样是用旋磨技术,我们现在结合IVUS可以更好的有预估性的选择旋磨头的大小,术中可以借助IVUS指导更好的避免成角部位旋磨穿孔, OCT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钙化的厚度,帮助我们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所以虽然器械没有改变,但结合新的技术,理念和策略发生了改变,治疗效果也相应发生改变。
 
阅读数: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