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钲专访:人才为本 开展规范化培训 提升医生整体观念与水平
2016-12-29 09:07
编者按
张钲教授:
张钲教授:
张钲教授:
阅读数: 1606
2016年12月23日,携力共助百县行“全国百县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与新技术培训项目”在甘肃兰州正式启动。项目启动期间,严道医声网特别对甘肃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张钲教授进行了专访:
专家简介
1.严道医声网:
作为甘肃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请问目前甘肃省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学科发展现状如何?
张钲教授:
甘肃省起搏器技术的发展最早从80年代开始就有了植入,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
2004年时,甘肃省的起搏器年植入量约为400台,当时主要集中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兰州军区总院这两家医院,其他医院开展较少。当年,在王方正教授、张澍教授和郭继鸿教授的帮助下,甘肃省开展了起搏器、CRT植入和房颤、射频消融的巡讲活动,并举办了穿刺模拟学习班,很多医院和医生开始重视和学习包括起搏器植入在内的电生理技术,推动了地市级医院心率失常介入治疗的的普及。近年来,甘肃地区一直坚持举办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巡讲活动,针对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技术操作进行相关培训,做到在地区内的地级市城市每年举办一次,且逐渐向人口比较多的县级医院推广,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去年,甘肃地区起搏器年植入量达到了1400多台,今年预计将达到1880多台,增长速度非常快;CRT、ICD的植入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
总体来说,随着中国整体心血管介入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培训活动的不断开展,甘肃地区的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严道医声网:
您认为目前甘肃省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对于如何突破学科发展限制,您有哪些规划和设想?
张钲教授:
甘肃省的经济条件和医保政策对起搏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限制。西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另外,目前医保政策内报销的起搏器有单腔和双腔两档,但在植入CRT、ICD等费用较高的起搏器,仍是按照双腔的比例报销,对普通百姓来说,经济负担较重。
目前甘肃地区的电生理整体发展水平是极不平衡的:省内较大中心和国内先进地区的起搏器植入水平相差不多,但是有些地区植入量非常低。甘肃省有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但是目前能够进行起搏器植入的县级医院不超过十家,这是非常令我们忧心的。起搏器植入需要院内配备独立的导管室和技术过关的电生理医生,甘肃省地级市医院目前的配置相对比较完善,而能满足完整条件的县级医院只有三家,多数县医院只能通过骨科C臂开展起搏。
县级医院从事电生理专业的医生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数量少、技术不过关,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1)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医院之间的阶梯式的巨大差距,是我们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在县级领域全部开展起搏器植入技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2)目前经济发展渠道很多,设备配置基本可以解决,但人才的培养与下沉是关键。起搏器植入过程中还会面临起搏器感染、电极拔除等棘手的问题,必须要有技术过硬和经验丰富的电生理医生的力量来支持,同时也要有中心医院配合,承担这保护患者最后一道屏障的工作。
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对专科医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介入技术培训,真正将技术人才留在县级医院,满足基层医院的需求。
3.严道医声网:
此次“全国百县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与新技术培训项目”在甘肃正式启动,您认为该项目的开展将为甘肃省心律失常防治水平的提升带来哪些契机?
张钲教授:
“全国百县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与新技术培训项目”侧重于通过巡讲将技术普及到县级医院,充分考虑了县级医院的培训需求,我们中心也非常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学会的号召下把工作做好。
项目要真正开展到实处,需要县级医院内学科带头人的积极参与充沛的学习热情和医院对技术发展的强有力支持,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项目的培训方式上,可以借鉴全国其他地区,不拘泥于某项技术的培训,更要从技术本身的规范化、系统化入手进行普及。
起搏器植入培训中,要结合其他疾病,从适应证判断到术后随访的整个过程,培养临床医生整体判断、配合与处理的能力。同时对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责任感、职业自豪感等高层次要求的培训也是我们着力提高的部分。我们相信百县项目在甘肃的开展可以把医生的技术培训上升到从内到外、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与良好职业素养的专科医生整体培养的高度,从而造福广大甘肃心律失常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