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江西省省级培训班顺利召开

为了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4年11月2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示范基地观摩—江西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清华教授、吴延庆教授、李萍教授担任会议主席,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一鸣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严卉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张敏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邬涛教授、南昌市人民医院金伟教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袁媛教授作为授课讲者。众多医师参与学习,共话心衰规范化诊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



开场致辞
▼▼▼
李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2017年心衰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江西省已有27家医院通过心衰中心认证。仅2024年上半年至今就有8家单位通过认证,其中包括江西省人民医院等3家标准版和萍乡湘东区医院等5家基层版心衰中心。目前全省约70家医院已注册并正在建设中。李教授希望通过此次专题授课,共同探讨心衰诊疗的规范化管理与最新进展。


钟一鸣:心衰中心认证意义与建设标准


钟一鸣教授详细阐述了心衰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认证标准。我国25岁以上成人心衰发病率超过1.4%,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是高达7.5%以上。从国内13000多例心衰患者研究数据显示,住院病人的病死率超过40%。

2017年起,我国开始推进心衰中心建设,2019年国家两部委联合发布《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心衰中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家医院注册,超过千家通过认证,25个省份成立了心衰中心联盟。

钟教授强调,心衰中心认证分为标准版和基层版两种。标准版主要面向三级医院,要求配备多学科团队、CCU或ICU病房,具备冠脉介入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等手术能力。基层版则针对二级医院,主要承担慢性心衰患者管理和随访。他指出,心衰中心建设的核心是通过规范化诊疗、多学科协作和长期随访,提高心衰患者诊疗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邬涛:心衰中心质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解读


邬涛教授就心衰中心建设认证与质控进行了详细解读。李教授介绍,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已开展6年多,全国已有2000多家医院申请认证,800多家通过认证。

邬教授详细讲解了心衰中心认证标准的四大要素:基本条件和资质、心衰患者诊治和管理、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他强调,标准版和基层版心衰中心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等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认证流程包括注册、上传病例、申请建设单位、申请认证单位等步骤。

病例数据填报必须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他建议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并持续评估改进效果。同时要注重多学科团队建设,开展规范化诊疗和长期随访管理。邬教授还介绍了心衰中心质量控制的相关指标,如BNP检测率、改善预后药物使用率等。他呼吁各医院重视数据库管理,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李萍:2024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治指南


李萍教授对2024年新版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治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指出,心衰患者每年平均住院三次以上,人均医疗费用超3万元,基层是心衰治疗的重要战场。新版指南秉持"精炼实用、可操作、可落地"原则,特别强调分级诊疗。

指南将心衰分为四类:射血分数降低型、中间型、保留型和改善型。在治疗方面,强调从危险因素干预开始,采用包括ARNI、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标准化治疗。对于急性心衰,指南要求基层医院重点评估患者的淤血和灌注情况,进行"干湿冷暖"分型,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李教授强调,基层医院在心衰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做好患者评估、监测和管理,建立畅通的转诊机制,并将心衰管理从院内拓展到院前和院后,实现全程化管理。

严卉:法布雷筛查诊治进展


严卉教授指出,法布雷病是一种X连锁遗传病,虽属罕见病,但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可表现为经典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经典型主要表现为肾脏累积、心脏累积和极端疼痛等症状,而迟发型多隐匿于心内科,常以心肌肥厚为主要表现。

严教授强调,法布雷病诊断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主要包括α-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底物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基因检测。其中,GLA基因已发现千余种突变,包括致病性突变和临床意义未明变异。对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临床意义未明的病例,需要通过ACMG标准、ClinVar数据库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在可疑病例中,必要时还需进行心肌或肾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严教授分享了多个临床病例和治疗经验。对于出现心脏、肾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应及时启动酶替代治疗(ERT)。临床数据显示,ERT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如左房容积、室间隔厚度等,并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频率。此外,分子伴侣治疗、二代ERT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严教授呼吁临床医生提高对法布雷病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原因不明的心肌肥厚、心衰或肾衰患者,应考虑进行相关筛查,以免误诊漏诊。

张敏:肥厚型心肌病诊治的新理念和新进展


张敏教授指出,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不断更新。目前约60%的患者存在致病基因变异,其中MYBPC3和MYH7这两种基因变异最为常见,约占70%。

张教授详细阐述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在肌小节水平,正常情况下约50%的肌丝头部处于关闭状态,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关闭状态比例显著降低,引起过度横桥形成,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和舒张功能异常。这种改变会进一步激活多个病理信号通路,最终导致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和微血管病变。

在诊疗方面,2024年ACC指南建议采用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并推荐对疑似患者及早进行基因检测。对于猝死高风险患者,需考虑植入ICD进行预防。在治疗领域,除传统药物治疗外,靶向肌小节的新药Mavacamten已显示良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脏结构功能。此外,基因治疗等新方法也正在探索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金伟:现代中药治疗心力衰竭进展


金伟教授表示,尽管目前心衰治疗已有新四联疗法,但在真实世界中,由于患者存在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问题,导致许多患者无法达到标准治疗的目标剂量,治疗效果不尽理想。

金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气虚血瘀贯穿于心血管疾病全程。2021年中成药治疗心衰临床应用指南推荐了多种中成药,其中以芪参益气滴丸研究证据最为充分。该药通过黄芪、丹参、三七和降香等组方,在补气活血同时可改善心脏功能代谢、降低血粘度。

最新研究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可通过调控cGMP信号通路,减少一氧化氮的eNOS解耦,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延缓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来自32家三甲医院的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可显著改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金教授强调,中成药治疗不仅可用于心衰中后期,在早期干预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袁媛:心衰中心建设分享


袁媛医生分享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衰中心建设经验。该院心衰中心于2020年11月成立,2021年5月通过中国心衰中心标准版认证,今年9月顺利完成再认证。

袁媛医生坦言,中心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用药指标波动较大,人员更迭导致规范化治疗水平参差不齐;随访数据不理想,主要受限于患者年龄偏大,多为周边乡镇农村老年人;随访工作量不断增加,而人手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医院计划优化数据上报和质控流程,加强新入职人员培训,扩充随访团队,加强与社区和上下级医院合作,以提升心衰中心整体建设水平。


李萍教授在总结中表达了对与会者分享宝贵经验的感谢,虽然各地在心衰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大家都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心衰中心规范化管理、创新诊疗模式、优化分级诊疗体系。为广大心衰患者提供同质化、精细化的优质服务,助力健康中国蓝图早日实现。


阅读数: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