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光感应压力导管治疗心律失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
2016-12-21 12:00
严道医声网讯
阅读数: 1930
2016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李学斌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了首例光感应压力导管治疗心律失常的工作。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通过三维重建同时显示心脏解剖及电传导信息,从而实现精确导航导管到达预定的位置,大大简化了手术流程以及减少了术中X线的曝光量。导管精确到位后,还需要另一个关键的指标决定手术的成败——导管与组织的贴靠程度。贴靠力量过大,消融时将增加心脏穿孔、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贴靠力量不足,则难以形成有效的损伤,导致术后复发概率增高。因此,压力导管现已成为心律失常术者的标配武器,但目前临床应用的压力导管以机械弹簧作为其压力感知原理,存在平行贴靠压力感知欠精确等不足,李学斌教授团队今天使用的光感应压力导管,是基于光干涉原理,可同时显示导管贴靠组织时,平行贴靠、垂直贴靠的分压力,以及总的压力,压力感应的精准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了术者手感数字化的精准显示,新型光感应压力导管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导管消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减低了术后复发的概率;另一方面,把此前依赖个人经验的组织贴靠程度,以更加精准的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有望缩短心律失常手术的学习曲线,有利于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
病例1:
患者,男性,78岁,阵发性房颤病史9年,曾应用“胺碘酮、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等药物,疗效欠佳,近半年来发作频繁,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目前口服络活喜5mg qd,血压控制良好。
经胸心脏超声:双房扩大,左房前后径42mm,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经食管心脏超声:左房未见血栓。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应用光感应压力消融导管,行李学斌教授倡导的CT动态融合下的FACT术式消融房颤。
在压力时间指数(FTI)引导下,每个消融点FTI指数保持在400gs以上,基本实现一圈一次性隔离肺静脉,左肺静脉前庭隔离耗时22min,右肺静脉前庭隔离耗时11min,整个手术耗时50min,X射线量10mgy。
术者李学斌教授认为,在Agilis可调弯鞘管指引下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可保证每个消融点消融效果更确切,为提高单次消融手术成功率提供有力保证。
图1-1 FACT术式重建左房解剖图,可明确食道与肺静脉的关系
图1-2 左上肺静脉成功隔离
图1-3 左下肺静脉成功隔离,可见孤立肺静脉孤立电位
图1-4 右上肺静脉成功隔离
图1-5 右下肺静脉成功隔
病例2:
女性,43岁,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10年余,24小时Holter检查结果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1821次,占总心搏的39.7%。曾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女性,43岁,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10年余,24小时Holter检查结果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1821次,占总心搏的39.7%。曾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图2-1 患者室早心电图
图2-2 电解剖标测提示室早起源于室上脊,消融靶点放电即刻室早消失
图2-3 消融靶点压力保持在17g左右,FTI(压力时间指数) 482gs,观察15min,室早未再出现,消融成功
术者王龙教授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室早消融术后感受:准确定位室早后,压力时间指数FTI可把消融效果可控化、数字化,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