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TOCC中国行·上海站|上海德达医院首站告捷!超5万人次在线观看,逆境中突破闭塞,正逆结合攻克CTO难关


成立二十年,中国CTO俱乐部(CTOCC)见证了中国CTO-PCI技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不同技术流派、年龄阶段的术者汇聚一堂,彼此交流、共同进步,逐渐成长为CTO介入领域中坚力量。


在CTO-PCI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站在了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十字路口。当前许多CTO-PCI手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90%甚至95%,但仍有5%~10%的病例未能成功。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作为医者仍需努力的方向,突破瓶颈,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在CTOCC 2024来临之际,“CTOCC中国行”以不渝的初心向梦想致敬,从原点再次启程,CTOCC中国行·上海站的序幕正式拉开。

2024年11月5日,作为系列活动首站的讲座研讨交流会,上海德达医院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以提升我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事业发展为初心,聚焦规范操作,以手术演示和专题讲座的形式,为CTO术者之间开辟学术互动的通道,为推动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前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此次活动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带来一台正逆结合高难度CTO病变介入手术转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汝磊生教授带来精彩的讲座与病例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大东教授、汝磊生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春坚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官学强教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陆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侯磊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巍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引领线上观众解析手术流程,精进实操技能。


会议伊始,张大东教授指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直以来都是临床PCI介入难点和重点。他将CTO手术比作掘进隧道,强调在手术过程中,前方的情况千变万化,成功开通CTO病变仍然依赖于术者的经验,以及影像设备和操作器械的有效结合。期待,能够通过活动中这些经验丰富的术者分享,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们在面对CTO病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更加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

汝磊生教授:IVUS指导近端纤维帽模糊的CTO开通


术前充分运用影像学工具全方位评估闭塞段特征,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制定完善的治疗策略,有助于CTO手术的顺利开展。汝磊生教授分享的课题是“IVUS指导近端纤维帽模糊的CTO开通”。无法明确正确入口以及无法通过入口进入CTO结构是导致CTO近端纤维帽突破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Hybrid时代,IVUS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在CTO-PCI中,IVUS的作用包括:清晰显示近端纤维帽,通过IVUS识别近端纤维帽和斑块成分,并精确定位导丝位置;辅助顺行剥离再进入,将IVUS置于假腔中,引导硬导丝穿透近端纤维帽进入真腔;在反向CART技术中,IVUS用于明确顺行和逆行导丝的位置关系,协助选择合适的球囊大小及血管位点,从而建立真腔与假腔的有效连接。此外,IVUS还可用于评估斑块性质、指导支架选择、优化支架植入等。

近端纤维帽是影响CTO-PCI的重要因素,其特征和位置直接影响手术策略的选择。近端纤维帽突破困难、辨识不清、钙化严重、迂曲等情况均会增加手术难度。汝磊生教授通过两个病例深入探讨了IVUS在指导近端纤维帽模糊的CTO开通中的应用。

第一个病例中,导丝进入假腔,最终在IVUS的指导下调整方向后成功进入真腔。


第二个病例为右冠开通,IVUS送入边支帮助寻找CTO病变开口。


反复调整角度后成功将逆向导丝输送至远端,最终成功敲碎纤维帽,顺利开通闭塞病变。第三个病例为前降支闭塞病变,CT和造影检查无法明确闭塞病变入口,IVUS探查LAD开口,术者在IVUS指导下使用双腔微导管和Conquest Pro 12-20硬穿刺导丝成功穿刺进入前降支开口,但因穿刺角度过大,术者立即更换为Gaia导丝快速越过CTO段,跟进微导管后,造影显示导丝远端位于血管内膜下,故术者启动ADR技术,最终顺利开通CTO病变。


值得强调的是,超声双腔微导管通过增强导丝支撑力和操控性,结合超声图像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快速准确定位导丝位置,便于找到穿刺入口和真腔。这种设计提高了导管的操作效率和精准性。


第四个病例为RCA起始部闭塞,回旋支经心外膜侧枝向右冠发出侧枝循环,走行迂曲,也可见前降支经间隔支向右冠发出侧枝循环。


Corsair微导管支持下,Fielder XT-R导丝顺利通过第一转折处。继续向前送入导丝时,发现导丝远端走行异常。向前推进Corsair至第一转折处后,撤出导丝至微导管内。调整导丝方向,继续向前推送导丝,对侧造影发现导丝远端可能位于分支。采用Knuckle技术,调整Gaia导丝试图进入远端真腔,但对侧造影提示导丝位置不明。再次采用Knuckle技术,调整导丝试图进入远端真腔,推进Corsair微导管通过闭塞段。退出Corsair微导管后,发现导丝虽然进入后降支,但位于内膜下,逆向介入治疗未成功。

沿进入内膜下的导丝送入超声双腔微导管,沿超声双腔微导管送入Conquest Pro导丝,超声探头位于内膜下,导丝逐渐接近真腔,最后成功进入真腔。真腔位于左下象限6点到9点方向,Conquest Pro导丝沿上一根导丝下缘进入真腔。退出超声双腔微导管后,送入Corsair微导管,换用NS导丝,送入IVUS观察导丝位置,证实后三叉处都在真腔,右冠中远段大部分位于内膜下,接近出口斑块处,近段位于真腔,最终成功植入多枚支架。

汝磊生教授最后总结,介入治疗已成为CTO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前向还是逆向入径,IVUS都能够提供CTO入口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要成为一名成熟的CTO术者,除了全面掌握各种策略和各种器材的使用外,熟悉IVUS无疑增加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此外,超声双腔微导管不仅能清晰显示CTO入口,还能显著提高导丝的穿刺能力,有助于精准地进入CTO的体部。

上海德达医院:处变不惊精准施策,迂回包抄,解析CTO正向逆向技术


CTOCC秘书长葛雷教授莅临上海德达医院导管室,携手“德达心脏团队”,依托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等多学科强劲优势,成功呈现了1场精彩的CTO介入手术演示。本例患者为52岁男性,因反复胸闷胸痛17个月入院,2024年9月12日接受左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术前CTA和造影显示前降支狭窄、回旋支钝缘支狭窄及右冠长段闭塞。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和2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显示LVEF为70%,室间隔基底段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陈旧性下壁心梗、心功能2级 NYHA分级);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入院造影显示前降支支架内通畅,回旋支扭曲、钝缘支狭窄,右冠近中段严重狭窄,中远段完全闭塞,逆向无残端,合并较大的分支血管。考虑首先正向尝试,但正向开通难度较大,可尽快启用逆向策略。

由于无锥形残端,且合并较大分支血管,正向开通失败。团队及时调整策略,启用逆向策略,通过边支球囊锚定增强指引导管的支撑力,但逆向反复尝试效果不佳。随后尝试通过球囊扩张处理侧支血管,但侧支血管严重迂曲,阻力大,导丝更替后仍效果不佳。再次尝试另一条侧支血管,但仍较困难。在手术过程中,团队使用导引钢丝和双向微导管尝试多次穿刺后,决定不放置支架,选择在远端使用切割球囊进行扩张,随后应用药物球囊进行处理。最终完美结合正向和逆向技术,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手术结果。

在手术转播间隙,术者及讨论嘉宾强调,在导丝尝试通过闭塞段时,需“审时度势”,及时进行导丝升级和策略调整。从单纯的追求开通,到高效开通,再到精准开通,最大化地提升患者的获益。


风正帆扬,乘势而上。


2024 CTOCC中国行·上海站开播首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5,000人次观看直播。针对疑难病例,与会专家们深入剖析患者病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精确制定并灵活调整CTO介入治疗方案,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在本台手术演示中所呈现的多样化器械操作和技巧,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也同样离不开“德达心脏团队”坚持创新医疗服务、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的心脏团队模式,为患者提供了高品质、一体化的诊疗方案。


展望未来,上海德达医院将继续以其坚定的步伐,汇聚各方力量,勇攀技术高峰,在心血管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患者点燃心中的希望之光。也期待在接下来的CTOCC活动中,能够继续见证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更多的临床经验,探讨CTO-PCI技术的创新和挑战。

· END ·



阅读数: 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