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焰教授专访|阜外医院成功开展全国首批沁联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植入手术

首次使用通讯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全国首批沁联™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植入手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手术效果,为患者降低卒中风险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作为一款提供双重锚定的本土创新技术,沁联™左心耳封堵器以“双盘+内塞”为特点,16种封堵型号的选择可充分满足常规及特殊的心耳形态。通过梯形封堵盘设计,对心耳开口适应性更强且该技术可避免对华法林嵴造成压力,周围血管和神经受力均匀,对血流影响更小。此外,它还能够反复释放回收,为患者提供更安心的保障。


此次,沁联左心耳封堵器在房颤一站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也得到了姚焰主任的高度肯定。他在术后表示:“沁联左心耳封堵器经过一些改进以后,我们使用下来感觉还是有一些新的优点的。它能贴合的更好,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所以我们认为在市场上是具有一些潜在的优势的。”新产品的引入有助于我们选择更适合病人的封堵器,为一站式手术带来多一种的选择。


视频采访



专访内容


1. 随着技术发展,左心耳封堵手术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 左心耳封堵技术对房颤人群与临床医生而言意味着什么,怎么看待目前左心耳领域的发展趋势?

左心耳封堵是临床上防止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技术。房颤目前治疗主要靠药物抗凝,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有效,很多患者也无法耐受这样的药物。另一方面临床上没有证据表明房颤消融成功后就可以停止抗凝用药。对于临床上导管消融或者药物控制不满意的患者,使用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必不可少。


越来越多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据,也证明了其价值和安全性。最新的美国多学会联合指南提高了左心耳封堵的推荐等级,这也是国内相应要响应的新变化。目前面临的困难还是政策和医保方面,费用问题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政策,部分地区未纳入医保,也制约了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应用,这是我们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2. 阜外心律失常中心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在全国位于领先水平,您开创的极简式左心耳封堵术被业界广为学习,该术式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阜外医院是中国首个成功开展左心耳封堵的单位。2013年完成中国第一例左心耳封堵手术,其术式与当时国际标准术式不同。国际标准术式为全麻、气管插管、食管超声插管,手术平均耗时两三个小时,术后患者可能需进入ICU观察。阜外医院发明的极简式术式为局麻,不进行气管插管和全麻,且不同步进行食管插管、造影、超声,仅在关键步骤用食管超声确认检查。所以患者术后就可以回到病房,不需要到ICU检测。


我们第一例患者手术用时40分钟。在临床推广应用中发现,采用此术式,部分患者从上台到下台仅需二十来分钟。然而,后来的极简术式与我所提出的有所不同,甚至连超声都不采用,仅进行造影。对此,我持保留态度。我认为任何简化都应基于大量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和效果。若不采用心内超声或食管超声,可能出现即刻封堵位置错误(如放到左上肺)以及远期残余漏比例较高等问题。以我们强调的极简式就是局麻,另外还是需要超声,这样的话就足以能在安全性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3. 随着绿色电生理技术的推广,超声TEE和ICE获得了越来越多术者的认可,您如何看待这两者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价值?心腔内超声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说到用超声,至少我们应该用经食管超声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有个ICE当然就更好了,因为我们确实也有这样的患者,因为种种原因,食管超声放不进去。甚至我们也见到有些病例就是因为尝试放这个食管超声,一些粗暴的操作导致了严重的损伤和并发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抛开这个费用不谈的话,这个心内超声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和评价的手段,这是我们值得去探索的。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医学院阜外医院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心脏病中心。姚焰教授率领的心律失常团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中心,在过去数十年,由我国心电生理的几位主要奠基人陈新、孙瑞龙、王方正等带领下,为我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心律失常专科医生,成为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开拓者并在全国各地培养了数千专科医生,成为中国心律失常的主力军。在过去的20余年,阜外医院立足国情,贡献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种创新术式和策略,如2011年国际首创全三维极低/零射线电生理模式、2007年国际首创器质性室速“片状消融”策略与房颤的个体化线性消融术、2012年国际首创 Brugada 综合征室颤的根治疗法、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的消融探索。此外,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提出心脏神经消融术,独创房间隔简便穿刺术及极简式左心耳封堵术等。基于国情,不断探索优化的电生理检查与导管消融流程,极大地改变了消融模式,提升了操作效率的同时,保持了国际领先的质控水准。

· END ·



阅读数: 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