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放心起搏大家谈”——心内和影像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举行。
会议现场
主席致辞
张澍:心内影像学科联动 打造“国家”级样版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指出,起搏疗法对病人非常重要,但以往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MRI)是个禁忌。近年来,随着工程技术的改变,兼容MRI的起搏器已经问世并用于临床,可以在磁共振检查下安全使用,多家公司都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但在临床推广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内科医生、影像学科医生以及病人对这一技术的认知。此次会议,心内科和影像学科医生坐在一起,从理论的高度到实际的角度,共同讨论交流,有利于增强对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检查中面临问题的认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赵世华:携手并进 为患者提供安全、便利、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中心主任赵世华教授指出:“心内科和影像学科联动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影像和临床结合的交流机会。我们虽然在一个单位,但是平常在工作中,彼此的交流还很有限。影像学科医生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服务,但现代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诊断学的发展,其中影像学提供的更是最重要的信息。在影像学中,磁共振又可以提供其他影像方法所不具备的信息,对于诊断、鉴别、预后和危险分层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兼容磁共振成像的起搏系统是起博疗法的巨大进步,也为影像学科医师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舞台,通过培训了解并掌握新的MRI兼容起搏器使用规范,为众多有MRI需求的起搏器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利、有效的治疗选择。”
理论宣讲
陈柯萍:核磁无忧 起搏器的核磁时代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陈柯萍教授指出:“有资料显示起博器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而这部分人群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随着癌症、骨关节疾病、大脑、脊髓疾病的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需要做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MRI扫描使医生可以查看内部器官、血管、关节、肿瘤、感染区域等高清晰的细节成像,从而进行广泛的临床诊断,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传统的起搏器可能会与MR扫描设备产生相互影响,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正常工作,因而MRI扫描室成为起搏器患者的禁区。幸运的是兼容MRI的起搏器及配套导线已经研发成功,解决了此难题,从而使这些患者拥有进行MR检查的权利。”
赵世华:放心携手 影像科不再将起搏器拒之门外
赵世华教授指出:“影像学科学术界普遍认为MR扫描对于植入器械的患者不安全,因此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无法从非常有价值的 MRI 成像和诊断技术中受益,约50%-75%的起搏器植入患者可能需要MR检查。然而,为避免由于磁场的干扰而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以往大量的起搏器植入患者是被禁止接受MR扫描检查的。” 赵世华教授又强调:“兼容MRI起搏器的问世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目前兼容MRI起搏器要在特定检查条件及模式下才能安全进行MRI扫描,因此要遵循说明书要求的操作流程,并且要确认有无扫描限制区域,能否进行全身扫描。”
最后,心内科和影像学科达成以下院内共识,并成功携手
● 植入兼容MRI起搏器及兼容MRI导线的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需要心内科和影像学科共同协作。扫描前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扫描,并开启MRI扫描模式;扫描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扫描后,起搏器设置恢复至扫描前的工作方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会议总结
华伟:应用兼容磁共振起搏器 造福广大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做了总结。华伟教授表示,磁共振检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对于一些疾病的检查是无可替代的,比如神经系统、骨关节等。即使心脏本身的检查,磁共振也有很多独到优势。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起搏器的植入量越来越大,患者如果患神经系统、骨关节等方面的疾病,往往就会面临磁共振检查的难题,给病人带来很多不便,甚至贻误治疗。兼容磁共振检查的产品已经在心内科开始应用,但是影像学科医生如果不了解,还是会有很多顾虑。本次活动,让临床植入起搏器的医生和影像学科医生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既增进了影像学科医生对兼容MRI起搏器的了解,也增进了心内科医生对磁共振检查的了解,对于更好地开展治疗非常有好处。通过本次放心起搏大家谈院内交流活动,心内科和影像学科就兼容MRI起搏疗法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将会造福本院起搏器植入患者,也将成为全国各兄弟医院的参考。
本次学术活动秉承阜外医院“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搭建创新研究体系,开展创新性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的指导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心内科专家向影像学科技术人员普及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知识,影像学科就兼容MRI起搏器安全扫描流程与心内科探讨,共建心内科和影像学科联动机制“国家”级样版,并期待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