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严道医声网讯

  2016年11月27日—12月2日,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长期部署和组织安排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5家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EMBLEM S-ICD 的植入,这标志着 S-ICD 治疗在中国全面开启!

       S-ICD 即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此次植入的EMBLEM S-ICD是波士顿科学公司生产的第二代的S-ICD系统。据介绍,该产品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的全皮下ICD系统。S-ICD系统在国内的植入虽然刚刚起步,但这一技术出现后就得到了我国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不仅密切关注这一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而且通过各种培训和专题会议,对我国的医生进行培训,为一技术尽快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无需接触心脏的心脏骤停保护方案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S-ICD产品图(左)S-ICD在人体植入部位示意图(右)

      中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造成的猝死。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监护和电击复律是防止心脏骤停猝死唯一有效的器械治疗方法。长期以来,无数患者的生命因植入经静脉ICD得以延续。而S-ICD不接触心脏和瓣膜,消除了对心脏血管和瓣膜的损伤,减少了全身感染可能性,保护了血管通路,避免了导线植入或拔出会面临的相关并发症。

      2013年的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Totally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和2014年的 EFFORTLESS S-ICD Registry两项重要的临床研究都证明了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猝死预防领域突破性的新技术,S-ICD现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

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学会高度关注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2014年12月23日,张澍教授与华伟教授共同成功完成了第一代S-ICD在中国的首两例植入

      熟悉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的人都知道,目前在我国ICD植入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每年国内接受ICD治疗的患者数量大概在2000到3000例,而在美国每年大概是20万例)。在S-ICD出现后,要让这一新技术尽快造福中国患者,成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领导的一个心愿。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指出:“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室颤所导致的心跳骤停引起的,当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除颤,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关键。S-ICD系统可为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及时进行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张澍教授不仅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引进,而且密切关注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直接检验S-ICD技术在手术操作中的便利情况,2014年12月23日,他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共同成功完成了第一代S-ICD在中国的首两例植入。首例植入的患者是一名33岁男性,因“发作性心悸、头晕5年,加重3月”入院。该患者具有植入ICD的适应症,但因为艾勃斯坦畸形已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故无法经静脉途径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进而选择行S-ICD植入。术后随访发现S-ICD转复室颤一次,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华伟教授表示,对于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患者,S-ICD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可靠,不恰当放电率与传统ICD类似。重要的是,由于S-ICD无静脉电极导线,避免了传统ICD静脉电极导线所产生的并发症。

      随后,在2014年12月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完成了第三例植入。

医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2016年6月,“S-ICD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进入2015年,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S-ICD中国上市后的临床跟踪工作随即开展。目标是通过随访和跟踪,评估S-ICD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适应症的选择、临床疗效、导线机械故障、手术并发症、取出病例及原因分析等不良事件,以及采取的措施、效果,包括在用产品。

      2016年6月,“S-ICD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学会领导和全国的著名专家就即将上市的新一代S-ICD的应用前景和临床热点展开了深入讨论。张澍教授、黄从新教授和黄德嘉教授主持会议。会议重点对患者的筛查和培训等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从适应症方面看,ICD适应症患者均可以采取S-ICD治疗,同时更加适合年青人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从已有的临床数据,S-ICD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都表现良好,完全可以作为心梗一级预防的选择。黄德嘉教授表示,对于S-ICD,无论是学会还是各大中心,都应该大力进行推广,希望在CFDA批准后,各中心能够陆续开展起来。黄从新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议患者的筛查优先从现有的ICD一级预防的适应症患者中选择,既要看患者的适应症,也要看患者的经济状态和本人意愿。二是建议加强对比研究,对S-ICD与ICD植入后的患者情况进行科学比较,尽快取得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三是建议厂家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考虑降低S-ICD产品的价格,让更多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治疗方式 。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在全国推广S-ICD的患者筛查技术方法和植入方法。张澍教授总结指出,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学会的作用,把各大中心的力量联合起来,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先做好医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他还倡议结合临床应用中的实践经验撰写S-ICD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6年8月,北京,中国心脏大会,波士顿科学举办S-ICD患者EKG筛查培训,张澍教授宣布S-ICD中国医师培训正式启动,华伟教授和李学斌教授出席授课。

      2016年8月26日,EMBLEM S-ICD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批准;2016年9月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学术双年会上,波士顿科学公司在学会专家的支持下,举办了S-ICD患者EKG筛查培训专场。华伟教授、宿燕岗教授和刘兴斌教授分别进行了讲课。

      2016年11月20日,全国即将开展S-ICD植入医院的术者齐聚上海,参加了首届S-ICD植入技术研讨培训班。本次活动除邀请到华伟教授莅临授课外,还请到了德国杜赛尔多夫奥古斯塔医院的温特教授(Dr. Joachim Winter)来华授课。温特教授既是一位资深的胸外科教授,又是经验丰富的心律失常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植入专家,仅S-ICD一项就有超过百例临床植入经验,并在EHRS发表过关于S-ICD的临床研究成果。在研讨环节结束后,在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开展了植入部位解剖和Cadaver植入操作。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张红旗教授和交通大学瑞金医院胸外科朱良纲教授担任指导。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S-ICD患者筛查 CHC(左)S-ICD患者筛查 CSPE(右)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2016年11月19-20日,来自全国将开展首批植入医院的术者齐聚上海,参加为期两天的S-ICD植入技术研讨培训

S-ICD手术周取得圆满成功

     11月27日—12月2日, EMBLEM S-ICD 植入在中国全面开启!

     11月27日,阜外医院华伟教授率先植入两例;11月28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植入一例;11月30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钲教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谢定雄教授共同植入一例;12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周淑娴教授共同植入一例;12月2日,西京医院刘兵教授、沈敏教授、岳树强教授共同植入一例。

      参与此次植入的术者表示,EMBLEM S-ICD 相较于原有传统起搏器植入手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该技术完全是皮下埋藏操作,起搏电极不进入静脉和心腔不会造成静脉和心腔的感染;二是术后无需卧床休息,当天麻醉苏醒后即可下床活动,三天后就可以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术后的留院时间;三是该项技术适合平时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和老年患者,不会因为年轻人的平时活动造成起搏电极的脱落,老年人也可以因为不进入心腔和静脉造成感染而降低植入风险;四是该项技术为全皮下操作,相较于传统技术大大降低了术者的操作难度,经过培训可以使更多的术者迅速上手,为更多的有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带来福音。

      在成功完成植入后,首批开展S-ICD 植入的专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在自己力所以能及的范围内推广此项技术,让这一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波士顿科学副总裁兼北亚区总经理王欣先生表示:“波士顿科学在心脏疾病治疗领域拥有全方位解决方案,S-ICD系统的引入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样、更优化的治疗选择。随着微创介入理念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普及与深化,我们相信S-ICD系统这一兼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产品,能够为国内心脏骤停患者带来更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帮助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阜外医院华伟教授率先完成两例植入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植入一例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钲教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谢定雄教授共同植入一例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周淑娴教授共同植入一例
 
新技术:S-ICD加速走进中国
西京医院刘兵教授、沈敏教授、岳树强教授共同植入一例
阅读数: 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