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创造,蓬勃向前,开启齐鲁大地心血管学术发展新叙事丨QICCD2024回顾采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作为山东地区心血管学术交流与新技术普及的特色平台,QICCD陪伴了广大心血管病专家走过了又一个春秋。

9月27日-29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一届齐鲁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山东省医学会第十九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QICCD)”泉城济南圆满闭幕。以务实的交流风格围绕心血管病的热点和难点展开探讨,本届大会设置了45个主题丰富的学术分论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近600位专家参与主持、讨论和进行学术分享,现场1000余位专家注册参会,线上累计385万人次观看直播。

3天的时间里,一批院士、全球知名学者、多学科专家纷至沓来,一场场思想交锋启迪智慧,一个个研究成果、病例解读、经验分享启迪新思维,齐鲁大地上再次响起心血管学术争鸣的协奏曲。

“大会的学术效果比我们预期的要好。” QICCD 2024执行主席张澄教授在总结会议举办效果时如此说道。

于个人而言,20年的时光已然成年;对于一场学术大会而言,20年的时光,必然经历了一次次的传承与革新。在心血管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QICCD 2024又是如何在精准把握学术热点与难点的同时,持续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会后,大会执行主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教授携手大会亮点论坛坛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陈文强教授、杨建民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采访,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对论坛内容进行了复盘总结。



01

“专业”赋能,新学组发挥新优势

时空交错,光阴流转。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一项事业的起承转合之处,往往是另一件事的起笔——

2023年5月,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新一届换届选举在济南隆重举办。在山东省各地心血管病专家及医学会领导们的共同见证下,经过严格的民主选举程序,张澄教授当选为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新一届委员会进一步吸纳了山东地区各家医院的主任医师、优秀青年才俊担任副主委,为分会发展注入了新的人才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心血管学科的发展进步,国内外新的治疗理念、干预手段不断涌现,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与学术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分化,亚专科建设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变化映射到学会建设方面,则演变为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开始针对不同的亚专科设立学组,聚焦某一专业领域汇聚领军人才,推动学术发展。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同样也十分重视学组的建设。

秉承往届主委的发展理念,自张澄教授当选新主委后,便跟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步伐,结合心血管学术发展新形势,将分会原有的14个学组扩充为18个,新增学术发展学组、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临床研究学组4个学组。其中,张澄教授兼任学术发展学组组长。

“在学术发展方面,我们将来突破的重点,就是要提升我们山东省心血管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的知名度,帮助他们走向全国,同时争取能以山东省医学分会心血管病学会来主导一些指南、共识的编撰,包括以我们为主导做一些大型的临床研究等,拓展我们整体的影响力。”立足分会学术发展学组组长身份,张澄教授展望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英才而用之。

而QICCD长期以来不仅作为齐鲁大地心血管病医师联动全国、链接世界的学术窗口,更是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历届学术年会召开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分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功能。

由此,立足分会学组建设及QICCD的历史定位,本届论坛创新出发,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担任论坛主席、张澄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并采用了当下心血管领域最前沿的学术会议筹备范式——坛主负责制,邀请分会副主委及各学组组长担任坛主或副坛主,针对各分论坛的特色与需求,进行精准而深入的学术内容打磨,同时优化论坛的整体内容结构,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进而确保每个分论坛都能呈现其独特的学术魅力与前沿视角。

“这些副主委大多是山东省各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他们又在各自的基础上邀请自己所熟知或合作的专家同道前来分享,所以说这次论坛的规模就非常大,等于是全山东省各大医院的心内科共同办了一个会,当然是以我们齐鲁医院心内科为主导。” 张澄教授进一步补充说。

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也正是在这样的合力奉献下,QICCD 2024最终在形式和规模上取得更胜于以往的效果。

02

新酒装旧瓶,新发展映照新内容

QICCD 2024是一个大舞台,这是所有与会者们的共同见证。

在开放中交流学习,通过设置多个分论坛、圆桌会议活动,国内外学者、多学科专家围绕新研究、新技术和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病诊疗新经验展开深入探讨……参会者们既能从中看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科研领域的新成果,又能在争鸣与碰撞中感知到当前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众多的分论坛当中,张澄教授指出,人工心脏论坛、心血管病危重症论坛、心血管病影像学论坛、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无疑是QICCD 2024当之无愧的亮点专场。

以心血管病影像学论坛为例,作为QICCD 2024时间最长、内容最广的学术论坛之一,长时间的学习和繁多的学术内容却丝毫未影响参会专家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不仅线下会场人来人往,线上每天也保持着8~9万人次的点击量。

特别是论坛最后一天,29日下午,由于设备和场地限制等原因,论坛坛主张梅教授只能带领团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通过直播的方式,将二维常规切面、三维超声、超声应变测量、冠脉血流显示超声检查的实操方式,转播至线上以供广大参会专家学习,但这样的形势却并未打消医师们对超声实操技巧的关注度,吸引了近22万人次点击观看直播。

这些亮点论坛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交流需求?又蕴含着组委会怎样的深思熟虑?

▹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影像学检查优势日益凸显

心血管病影像学论坛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离不开张运院士和张梅教授团队紧扣当下心血管病诊疗发展趋势,对论坛内容的精心打磨。

据介绍,除了29日下午的规范化示教外,此次心血管病影像学论坛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检查,二是肥厚型心肌病及罕见病的影像学检查,三是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手术中超声技术的应用。

而这三点恰恰是当前影像学在心血管病鉴别诊疗领域应用的热点。

“我们针对现在的热点,大家伙关注的、感兴趣的、最前沿的东西,专门设计了这三个方向。”心血管病影像学论坛坛主张梅教授补充表示。

同时,论坛不仅以超声为主,还邀请了磁共振、核医学、CT及肥厚型心肌病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分享,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实现了多学科融合,为参会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术盛宴。

其中,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与诊断尤为棘手,尽管已有国家指南,但在细微鉴别上仍需更多经验分享。为此,论坛重磅发布了肥厚型心肌病激发与负荷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指南,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检查手段,更早地发现高危患者,从而优化治疗与管理流程。

“尽量能给临床大夫提供更多的帮助,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手段使更多的有问题的患者早查出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他们获得最大的益处。”张梅教授总结说。

▹ 终末期心衰发病率持续上升,人工心脏带来诊疗新选择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衰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这其中,中国心衰患者人数就占到了全球的1/3,我国现存心衰患者人数约有1200万人,每年新发心衰患者人数在297万左右。”

一位专家在人工心脏论坛上如此说道。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治疗,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是当下最优的两个选择。但受制于供体有限等原因,大多数危重症患者往往无法坚持到心脏移植手术的前一刻。而在这段时间内,恰恰存在一个“黄金窗口期”,若能给心脏施以左心室辅助装置等器械辅助治疗手术,则或许能为患者觅得一线生机。

2022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开展了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挽救了一名终末期心衰患者,亲身帮助并见证了患者从术前病危的状态回归到可以正常工作,乃至进行爬山、骑车等运动的状态,自此便开始注重这一技术在医院的发展。

而放眼整个山东,包括齐鲁医院在内,尽管现阶段山东省共有9家医院可以开展这一术式,但当下广大专家对人工心脏这一技术的认知仍然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结合着齐鲁医院人工心脏手术管理经验,张澄教授及其团队认为,人工心脏手术涉及术前评估和优化、术中策略制订、术后管理、长期的随访等多个复杂环节,需要医院集结心内科、心外科、超声心动图、心脏重症、影像等形成多学科的MDT团队来开展合作。围绕这一问题,齐鲁医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人工心脏多学科门诊,在此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医院也正在积极打造齐鲁心脏中心模式,预示着医院心血管病危重症诊疗将迎来新起点。

因此,QICCD 2024首次设立了人工心脏论坛,邀请到包括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健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崔勇教授等多位知名心内、外科专家同台分享,旨在联合全国范围内多学科医生群策群力,进一步提升人工心脏在终末期心衰患者救治中的知晓度,传递人工心脏诊疗多学科合作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以心内科医师为主导的综合性学术平台中,首个专门针对人工心脏开设独立论坛的平台,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人工心脏协作组”。此次论坛的圆满举办,或将在未来引领学术交流的新风潮。

▹ 重塑CCU发展理念,规范心脏危重症患者救治模式

心血管病危重症论坛则是在人工心脏论坛设立的基础上,围绕心脏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进一步拓展。

众所周知,终末期心衰与危重症心脏病患者的救治理念相通,这类患者常因并发心梗、心衰、肾功能不全等重症而频繁入院,救治工作主要依赖于医院的CCU(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团队。然而,国内多数医院仅将CCU视为心肌梗死及急诊手术后的过渡场所,致使众多心衰患者难以获得规范化治疗,特别是器械辅助治疗。更有甚者,部分医院缺乏独立的CCU病房及专业的CCU医护人员。

“我们正是想借着年会这个契机,把CCU的管理、配备、建设、人员队伍的建设、对收治病种、救治的流程做一个梳理,让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更规范一些。只有规范了,才能提升救治水平,患者才能获益。”心血管病危重症论坛坛主杨建民教授强调。

由此,QICCD 2024心血管病危重症论坛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张海涛教授,主任委员张静教授等多位“重量级”专家共同交流,保证了论坛交流成果的可落地性,也因此受到了线上线下众多医师的广泛关注。

▹ 慢病预防阵线前移,机制研究成为重点

“现在大家主张慢病管理阵线前移,前移到什么?前移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共管,三高共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终归宿又是什么?是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坛主陈文强教授在阐述论坛学术宗旨时谈道。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举办的背后,则反映出领域内对冠心病的治疗从技术手段优化的重视,前移到对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发病机制与病理机制研究的关注与解答。

通过理论授课+病例分享+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解读的方式,QICCD 2024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汇聚冠脉介入领域、基础研究领域、药物治疗领域、钙化病变功能学检测等众多知名心血管病专家相聚一堂,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预防和机制研究带来了大量前沿观点。

独树一帜的交流内容也由此受到了现场众多参会医师的“好评”与积极参与。


03

展望新20年,打造全国性的交流平台

二十载时光仿若一瞬,如同长河逝水,无声无息却回响着时代的心跳。QICCD发展的20年间,山东及我国心血管病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变,人才队伍也在变,但不变的是那份深藏心底的热爱与追求。

从既往的基础论坛负责人,到2024年在张运院士的领导和支持下,首次负责QICCD整体统筹,张澄教授见证了大会的每一步成长,与之并肩同行,收获颇丰。

他与张梅教授、杨建民教授、陈文强教授一致认为, 历经20年发展,QICCD不仅为区域内专家提供了一个广泛汲取专业知识平台,更积极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协作组、合作机制等,有效拓宽了学科影响力与专家视野。如今,会议不仅成为山东省心血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更是孕育创新合作与学科发展的沃土,促进了多个专业协作体与分支机构的诞生。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随着QICCD 2024的圆满落幕,QICCD即将打开新20年的发展序章。

“展望未来二十年,QICCD将在张运院士的指导下,始终立足于山东省心血管学会这一重要根基,以齐鲁医院心内科为核心引领,携手全省乃至全国顶尖心血管医疗机构,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我们期待能在未来将QICCD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心血管学术领域的重要一极,为推动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张澄教授在采访最后说道。


阅读数: 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