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为全球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心脏手术 (NCS) 患者心血管管理的最新临床指导。新版指南包含基于 2014 年围手术期指南的最新循证建议,内容更加全面和详尽,针对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决策指导。
为了使中国的心血管医生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国际前沿的医疗标准,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团队投入巨大精力,对这份重要指南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展开了深入解读。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现计划通过连续的系列发布,使得国际先进的心血管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更好在中国落地生根,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摘要
目录
摘要
主要信息
序言
1. 简介
1.1 方法学与证据回顾
1.2 撰写委员会的组织
1.3 指南审查与批准
1.4 指南的范围
1.5 手术时间和风险的定义
1.6 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的定义
1.7 缩略语
2. 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2.1 团队合作护理模式
2.2 生活质量
3. 风险评估工具
3.1 心血管风险指数
3.2 运动耐量评估
3.3 衰弱综合征
3.4 术前风险分层的生物标志物
4. 术前心血管诊断测试
4.1 12导联心电图
4.2 心室功能评估
4.2.1 左心室功能评估
4.2.2 右心室功能评估
4.3 负荷试验
4.3.1. 负荷试验方式的选择
4.4 心肺运动试验(CPET)
4.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4.6 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
5. 围手术期心脏评估的分布方法
6. 心血管合并症及围手术期管理
6.1 冠状动脉疾病(CAD)
6.1.1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6.2 高血压与围手术期血压管理
6.3 心力衰竭
6.3.1 肥厚型心肌病
6.3.2 肺动脉高压
6.3.3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
6.3.4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6.3.5 心脏移植受者
6.4 瓣膜性心脏病
6.4.1 主动脉瓣疾病(Aortic Stenosis, AS)
6.4.2 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MS)
6.4.3 慢性主动脉与二尖瓣反流
6.4.4 既往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或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
6.5 心房颤动(AF)
6.6 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
6.7 既往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7. 围手术期药物治疗
7.1 他汀类药物
7.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
7.3 钙通道阻滞剂
7.4 α2受体激动剂
7.5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抗血小板治疗与时间安排
7.6 口服抗凝药
7.7 围术期β受体阻滞剂
7.8 围术期血糖管理
8. 麻醉注意事项与术中管理
8.1 麻醉方式与药物的选择
8.2 围术期疼痛管理
8.3 术中监测技术
8.3.1 超声心动图
8.3.2 体温
8.3.3 临时机械循环支持
8.3.4 肺动脉导管
9. 围术期心肌损伤与梗死的监测与管理
9.1 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监测与管理
9.2 心肌梗死的术后管理
10. 特殊人群
10.1 肝肾移植前的术前评估
10.2 肥胖与减肥手术
11. 成本效益考虑
11.1 生物标志物的成本效益考虑
11.2 12导联心电图的成本效益考虑
11.3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成本效益考虑
11.4 负荷试验的成本效益考虑
12. 证据空白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重要信息
前言
预期用途
临床实施
方法学与现代化
撰写委员会成员的选择
与行业及其他实体的关系
证据评审与证据评审委员会
指南指导的管理与治疗
1.引言
格式变更(Modified):格式变更(例如,使用PICO[TS] [患者人群、干预措施、对照组、结果、时间、设定]结构进行的小幅修改)。
内容改编(Adapted):实质性变更(例如,修改了推荐等级、证据等级、药物或器械分类)。
1.6 推荐等级与证据水平
推荐等级(Class of Recommendation, COR)表示推荐的强度,涵盖了效益相对于风险的预估幅度和确定性。证据水平(Level of Evidence, LOE)则衡量支持该干预措施的科学证据的质量,该质量依据临床试验及其他来源的数据类型、数量和一致性(见表3)。
表3:将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应用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策略、干预措施、治疗或诊断检测(2019 年 5 月更新)
1.7 缩略词
2. 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3. 风险评估工具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肌钙蛋白(cTn)和脑钠肽(BNP)是价格低廉且易于获得的生物标志物,分别用于检测和量化心肌损伤及心脏壁张力水平。多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围术期心脏并发症方面具有较高的预后价值及良好的阴性预测价值。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表明术前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可用于指导干预措施以改善围手术期心血管结局。此外,对于低风险患者,术前生物标志物测量尚未进行充分研究。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能会因随后的额外检查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检测时应慎重考虑其成本效益。关于成本效益的更多内容,请参阅第11.1.1节“生物标志物的成本效益考量”。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4. 术前心血管诊断检测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左心室(LV)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与非心脏手术(NCS)期间和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增加密切相关【1-8,16-18】。术中MACE风险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手术风险较高以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更高【1,7,18】。在一项针对美国医保受益人的研究中,诊断为心力衰竭(HF)的患者在重大非心脏手术后的30天内死亡率及再入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仅患冠状动脉疾病(CAD)但无心力衰竭的患者(n=1757)【2】。另一项对美国退伍军人数据库的分析发现,无论LVEF如何,存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术后90天内的死亡率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的患者【4】。研究还表明,在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伴有3级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其术中MACE风险比1至2级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高70%【18】。在无法解释的心脏症状患者中评估左心室功能是必要的,同时,对于术前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的患者,评估左心室功能也可能是合理的。当前尚缺乏支持在临床稳定患者中常规术前评估左心室功能的证据。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对于心肺功能状态较差且计划接受高风险手术的高危患者,如果需要进一步的生理数据来指导围术期管理或进行术前优化,心肺运动试验(CPET)可能对围术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评估有帮助【1,2】。心肺耐力下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CPET是评估运动生理反应的金标准方法,可以客观地测量患者的功能状态【4】。CPET不仅能够诊断运动耐量下降的原因(心脏性或肺源性病变),还能指导术前优化,并用于评估术前康复【4】。尽管不同研究的发病率定义不同【1,4】,CPET仍旧能够预测这些患者的总发病风险,并包含了大多数腹部、血管、减肥和胸外领域的手术的风险预测,而这一风险发生率通常高于单纯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5】。
目前,围术期CPET大多数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预测精度各不相同【6,7】。此外,用于识别高危患者的风险阈值在不同的队列和手术类型之间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研究报告的风险阈值逐渐下降(如无氧阈从11降至9- 10 mL/min/kg),反映了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不断演变【8】。其他运动耐量评估方法(如6分钟步行试验)也可用于风险预测【9】。这些方法操作更简便,并不需要特定的设备。CPET与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存在差异,这提示测试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检测。目前,已有关于围手术期CPET的适应症、管理、操作和相关报道的指南共识分布【4】。相比6分钟步行试验,CPET能够提供更详细的生理数据,因此在高危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接受高危手术时,其临床应用可能更具优势。
针对具体建议的支持性文本
5.围手术期心脏评估的分步方法
图 1:围手术期心脏评估的分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