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 Asia》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致力于传播亚洲临床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展现亚洲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JACC: Asia》主编王建安院士亲笔推荐2024年10月刊的前沿摘要,以飨同道。
院士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欢迎收看JACC: Asia,我是JACC: Asia主编王建安,很荣幸向大家介绍《JACC: Asia》2024年10月刊。本期JACC: Asia发表了五篇原创研究文章以及一篇最新综述。主题范围从‘急性自身免疫性心包炎的多样性:住院结局与复发情况的日本全国分析’到‘基于冠脉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FFR梯度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的价值’,再到‘脂蛋白(a)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相关性’、‘中国农村老年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新型模式’,以及‘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一年临床结局及手术方式的影响’。最后,本期有一篇题为‘中医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前沿综述。本期的每篇文章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对未来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二维码进入JACC: Asia Podcast栏目,
听王建安院士讲解Issue Summary
(文章底部【阅读原文】点击可一键进入官网)
01
急性自身免疫性心包炎的多样性:住院结局与复发情况的日本全国分析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6.008
急性心包炎有多种病因。过去被认为急性自身免疫性心包炎(AAP)的预后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AIP)相似,不同于癌性和结核性心包炎,因此AIP患者被选为预防复发的药物随机临床试验的候选对象。最近,研究显示,在复发性心包炎患者中,AAP的复发率高于AIP。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包疾病指南指出,自身免疫性病因包括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系统性血管炎。这种多样性使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先前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调查了心包炎的病因。AAP患者数量非常少:仅有3至25例(1.7%-3.0%)。由于AAP的罕见性,关于其诊断和预后的研究很少。此外,约有20%转诊至结缔组织病诊所的患者被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这也可能是急性心包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个关注点。因此,本研究使用日本全国数据库,研究了AAP患者与AIP患者的特征和结局,以及未分化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AP的患病率及相关结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AAP的诊断以及AAP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心脏压塞和再入院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日本全国病例数据库,从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观察AAP患者病变特征,并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AIP)患者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在20,469例急性心包炎住院患者中,170例为AAP,5,027例为新发AIP。诊断为AAP的患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占23.5%(40/170),类风湿关节炎占19.4%(33/170),系统性硬化症占8.2%(14/170),其他病因占17.7%(30/170),未分化型占31.2%(53/170)。
住院期间,AAP患者中有1.8%(3/170)死亡,而AIP患者中有1.5%(73/5,027)死亡;AAP患者中心脏压塞的发生率为8.8%(15/170),而AIP患者为4.7%(237/5,02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压塞的发生率最高(15.0%;6/40)。与AIP相比,AAP与心脏压塞的相关性更高(校正后的OR: 1.82; 95% CI: 1.02-3.23)。尽管在未分化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再入院更为常见(P=0.001),AAP组和AIP组在因复发而再入院方面没有差异。
研究结论:
这项日本急性心包炎全国登记研究显示,AAP患者与AIP患者在因复发而再入院方面没有差异。研究还强调了AAP诊断的多样性,超过3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已分化诊断。
主编点评
首先,第一篇原创研究论文题为《急性自身免疫性心包炎的多样性:住院结局与复发情况的日本全国分析》。该研究利用日本全国登记数据库,研究了急性自身免疫性心包炎(AAP)的诊断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心脏压塞和再入院率。研究人员还比较了AAP患者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AIP)患者的结局。结果显示,AAP的前两大诊断分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占23.5%)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占19.4%)。值得注意的是,超过30%的AAP病例没有特定的自身免疫疾病诊断,凸显了在这类患者中做出诊断的挑战性。虽然AAP和AIP的住院死亡率相似,但AAP的心脏压塞发生率更高。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心包炎的理解,并强调了区分AAP和AIP对于优化患者管理的重要性。
02
基于冠脉CT的的血流储备分数及其梯度对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价值
戴能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
点击阅读详细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s/bl-IZPeeynOKYoIPuZlN5Q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6.007
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引起的,这会导致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CAD的治疗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1.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这是一种局部治疗,用于缓解狭窄;2.药物治疗,这是一种全身性治疗,用于预防事件发生。先前的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PCI的益处,并且,基于这些试验,FFR被作为PCI决策中的1A类推荐。
然而,应注意的是,FFR是一种反映了目标血管中病变的累加效果的指标,而PCI则是一种局部治疗,可缓解与局部狭窄相关的可诱导心肌缺血。因此,弥漫性病变患者可能具有≤0.80的FFR,这些患者的基于肉眼观察结果实施PCI可能导致残余缺血和临床结局不佳。相反,一些目标血管FFR>0.80的患者可能也具有影响供血的局部病变,可能从PCI中获益。
近期的研究表明,在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除了血流储备分数(FFR)外,结合FFR梯度——反映每个病变局部严重程度的指标,可以更好地区分患者的预后。然而,目前关于结合FFR梯度是否能够更好地预测药物治疗患者的未来冠脉事件风险,数据还相对有限。
冠脉CTA衍生的FFRCT是一种反应整根血管所有病变累加效果的指标,近期研究表明,FFRCT与有创性FFR一样,可以作为预后指标。FFRCT的局部梯度(FFRCT gradient)可以很容易地从FFRCT的虚拟回撤曲线中提取出来。因此,FFRCT技术可以为病变模式综合分析提供一个替代平台。本研究旨在评估相对于FFRCT,FFRCT梯度在预测未来冠脉事件时的附加预后价值。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局部FFRCT梯度在预测未来冠脉事件时相对于FFRCT的附加预后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45例患者(634根血管),这些患者在冠脉造影前6至36个月内接受了冠脉CTA检查,其中209根血管在随访中发生了冠脉事件,425根血管未发生事件。主要观察指标是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或紧急血运重建的复合结局。根据FFRCT≤0.80和FFRCT梯度≥0.025/mm的标准,对病变模式进行分类。
研究结果:
FFRCT(每降低0.01;校正后的HR:1.040;95%CI:1.029-1.051;P<0.001)和FFRCT梯度(每增加0.01;校正后的HR:1.144;95%CI:1.101-1.190;P<0.001)均与未来冠脉事件的风险显著相关。在FFRCT>0.80组中,FFRCT梯度≥0.025/mm的病变比FFRCT梯度<0.025/mm的病变发生未来冠脉事件的风险显著更高(49.2% vs 30.1%;HR:2.069;95%CI:1.265-3.385;P=0.004),在FFRCT≤0.80组中也是如此(60.9% vs 38.3%;HR:1.988;95%CI:1.317-2.999;P=0.001)。在仅包含FFRCT的模型中加入FFRCT梯度后,对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能力显著提高(总体卡方:45.8 vs 39.9;P=0.015)。
研究结论:
无论FFRCT如何,FFRCT梯度高的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增加。与仅使用FFRCT相比,将FFRCT和FFRCT梯度相结合对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能力更强。
主编点评
葛均波院士团队的研究《基于冠脉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FFR梯度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的价值》旨在评估冠脉CTA得出的FFRCT及FFRCT梯度能否在预测冠脉事件方面比单独使用FFRCT更准确。研究纳入了245例在造影前接受冠脉CTA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或紧急血运重建的复合结局。研究结果表明,FFRCT和FFRCT梯度均与未来的冠脉事件风险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FFRCT值如何,高FFRCT梯度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与单独使用FFRCT相比, FFRCT结合FFRCT梯度可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从而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临床决策。
Seung-Jung Park
Asan Medical Center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7.007
脂蛋白(a)(Lp[a])是一种由载脂蛋白(a)与载脂蛋白B结合而成的低密度脂蛋白样颗粒。自1963年Kare Berg首次描述以来,Lp(a)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在当前的遗传时代,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已表明Lp(a)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自此以来,Lp(a)的重要性持续增长。Lp(a)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血栓形成有关。多项研究已将升高的Lp(a)确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且可能具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
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瓣膜疾病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构成了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鉴于主动脉瓣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Lp(a),小型观察性研究已报告Lp(a)与主动脉瓣钙化以及主动脉瓣狭窄的进展显著相关。随后的大型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升高的Lp(a)水平可能与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较高以及主动脉瓣置换术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系。然而,这些研究受到样本量小和横断面研究设计的限制。其他研究则因缺乏超声心动图数据而受到限制,因此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未得到明确。此外,尽管有证据表明Lp(a)水平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白种人群上。
在本研究中,评估了Lp(a)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包括经导管和经外科手术)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此外,还在韩国大型人群中评估了Lp(a)与其他病因引起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如二叶式主动脉瓣或风湿性瓣膜病)之间的关联。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血清Lp(a)水平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及其后续主动脉瓣置换术之间的关联。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2000年至2020年间,在一家三级心脏中心接受基线评估时进行了Lp(a)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44,742例患者。主要观察终点是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定义为跨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0m/s。
研究结果:
在平均随访6.8年(Q1-Q3: 2.3-12.4年)期间,有472例患者(1.1%)被诊断为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其中387例患者(0.9%)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术。Lp(a)水平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的风险相关,与<30 mg/dL相比,Lp(a)水平为30至50 mg/dL、50至100 mg/dL和>100 mg/dL的校正后风险比(HR)分别为1.02(95% CI:0.78-1.34;P = 0.88)、1.18(95% CI:0.91-1.53;P = 0.22)和1.96(95% CI:1.31-2.94;P = 0.001)。
同样,由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而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险也与Lp(a)的较高水平(>100 mg/dL)显著相关(校正后HR:2.05;95% CI:1.31-3.19;P = 0.002);然而,在严重二叶式(P=0.63)或风湿性(P=0.96)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研究结论:
无论基线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如何,Lp(a)水平>100 mg/dL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其后续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险显著相关。然而,在其他病因导致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主编点评
来自韩国的研究题目为《脂蛋白(a)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相关性》。该研究旨在确定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是否与严重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AS)发生风险增加以及后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相关。研究纳入了来自韩国一家三级心脏中心的44,74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Lp(a)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是严重退行性AS的发生。在中位随访6.8年期间,有472例患者(1.1%)被诊断为严重退行性AS,其中387例患者(0.9%)随后接受了AVR。值得注意的是,Lp(a)水平与发生严重退行性AS的风险及随后需要AVR的风险显著相关,Lp(a)水平超过100 mg/dL的患者风险增加最为明显。这些发现强调了Lp(a)作为AS预防或治疗靶点的潜力,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降低Lp(a)疗法的必要性。
04
中国农村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综合管理的新型模式
陈明龙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7.006
在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很高,预计在未来几年还会上升。最近的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约有2000万成年人患有房颤,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相似(城市为1.6%,农村为1.7%)。然而,中国农村老年居民尤其需要得到关注,因为他们对房颤的认识远低于城市居民。正在进行的江苏省农村社区房颤项目显示,农村老年人(≥65岁)的房颤检出率为4.3%,而在已知患有房颤的患者中,女性CHA2DS2-VASc评分≥3或男性≥2的比例为92%。在50%的已知患有房颤患者中,总体抗凝率仅为11%,血压和血糖控制也不佳。各种因素阻碍了农村老年患者前往乡镇或更高级别医院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
乡村诊所是农村居民最容易获取的医疗资源。然而,根据江苏省农村社区房颤项目的研究结果,仅有7%的乡村医生表示具备为房颤患者提供综合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如何克服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并在这一人群中实施指南推荐的房颤综合管理,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而找到一种增强乡村医生综合管理能力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支持乡村医生为房颤患者提供综合管理,我们开发了一个数字健康支持平台。MIRACLE-AF(a novel Model of IntegRAted Care of oLdE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rural China;NCT04622514)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这种以远程医疗为基础、由乡村医生主导的全面管理模式,是否能提高房颤患者遵守ABC路径各组成部分的依从性,次要目的是评估其对农村老年房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目的:
旨在评估基于远程医疗、由乡村医生主导的综合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MIRACLE-AF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集群随机临床试验。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30家村卫生室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乡村医生主导的远程医疗综合管理组或强化常规管理组。所有居住在该农村地区、年龄≥65岁并被诊断为AF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第一阶段的主要结局是12个月时满足房颤优化管理路径全部3项标准的患者比例,第二阶段的主要结局是3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死亡、所有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恶化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因AF导致的急诊就诊的复合结局。
研究结果:
从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9日,共招募了1039名参与者,其中远程医疗管理组524人,强化常规管理组515人。所有入组患者都在按计划接受随访中。
研究结论:
MIRACLE-AF试验将为治疗农村老年房颤患者的新型综合管理模式提供证据。
主编点评
陈明龙教授团队的研究介绍了MIRACLE-AF试验的方案。鉴于中国农村医疗资源有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医疗、由乡村医生主导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综合管理新型模式,旨在改善农村老年AF患者的临床结局。MIRACLE-AF试验是一项在中国江苏省30家村诊所开展的前瞻性集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乡村医生主导的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另一组接受强化常规管理。主要观察指标是12个月时满足AF综合管理ABC路径所有标准的患者比例,以及第二阶段(3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共招募了1039例参与者,其中远程医疗管理组524例,强化常规管理组515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定期随访,结果尚待公布。这项研究有望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的AF管理模式,凸显了远程医疗的重要性,并增强了乡村医生的疾病综合管理能力。
05
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一年临床结局及手术方式的影响
陶凌教授
空军医科大学附属西京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7.013
对于有禁忌证或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OAC)的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是一种非药物性卒中预防策略。然而,研究左心耳封堵术的关键随机对照试验(RCT)和注册研究主要是在美国或欧洲进行的,且主要纳入白人受试者(92%至94%之间)。RECORD研究(Registry to Evaluate Chinese Real-Worl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the Watchman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Technology;NCT03917563)是一项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纳入了约3000例中国患者,观察了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之前已报告,在30天时,围手术期死亡、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为0.5%。
根据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专家共识,推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心内超声心动图(ICE)作为标准影像学指导方式。然而,随着对左心耳复杂多变解剖结构以及影像学应如何指导介入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计划和影像指导方式也随之演变。在RECORD研究的30天报告中,观察到有16.0%的病例仅使用X线透视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引导。此外,我们还发现42.0%的患者接受了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治疗房颤(联合手术治疗),尽管最近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心律学会专家共识声明建议,因缺乏证据,不常规推荐左心耳封堵术与肺静脉隔离联合手术。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手术的长期临床结局,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指南推荐的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抗栓方案为,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在出院时接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45天;如果无大于5mm的残余分流,抗凝策略可转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个月,之后改为阿司匹林治疗。尽管美国超过一半的左心耳封堵术患者(57.7%)在出院时接受了阿司匹林联合(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治疗,而欧洲大多数患者(73%)则未使用(D)OAC,但RECORD研究观察到中国患者与标准化方案存在显著偏差:78.9%的中国患者在初始45天内接受(D)OAC单药治疗。这些不同的方案是否与不同的长期结局相关尚不清楚。
本研究报告了RECORD的1年时临床结果,探讨了其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并研究了出院时、45天、6个月和12个月的抗栓模式。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提供临床实践的真实世界数据。
研究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来自中国39家中心的3096例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
研究结果:
患者的基线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分别为4.0 ± 1.8和2.4 ± 1.2,平均年龄为69 ± 9岁。3013例(97.8%)患者完成了1年期随访。133例(4.51%)患者发生了死亡、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等缺血性终点事件,71例(2.36%)患者发生了危及生命、致残或大出血事件。在采用逆概率加权分析后,未发现麻醉方式不同(中度镇静vs全身麻醉)或影像引导方式不同(经食管/心内超声心动图vs X线透视)与缺血性或出血事件有显著相关性。在1295例(42.0%)病例中,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组的死亡、卒中或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左心耳封堵组(3.5% vs 5.2%,逆处理概率加权HR: 0.68;95%CI:0.47-0.99)。左心耳封堵术后最常见的抗栓方案是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单药治疗45天,随后改为单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8.1%)。
研究结论:
在中国的研究中心,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在1年时的缺血性和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与单纯左心耳封堵术相比,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导管消融术可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主编点评
第五篇研究论文的标题为《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一年临床结局及手术方式的影响》。左心耳封堵术(LAAO)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非药物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植入方式和抗凝方案对LAAO长期结局的影响。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39家中心的3,096例接受LAAO的患者。其中3,013例患者完成了1年随访。133例患者发生了死亡、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等缺血性终点事件。71例患者发生了危及生命、致残或大出血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未发现麻醉类型或影像引导方式与缺血性事件或出血事件有显著相关性。然而,与单独LAAO相比,LAAO联合导管消融的联合手术显著降低了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LAAO后最常见的抗血栓治疗方案是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单药治疗45天,之后采用单药/双药抗血小板治疗。这些发现强调了考虑手术方式和术后用药策略对于优化患者结局的重要性。
06
中医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
李新立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点击阅读详细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s/kFMF5VFmdcTdAo1qy5r15Q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7.012
络病理论基于传统中医原理,重点关注血液循环的调节。将络病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研究表明,络病理论在治疗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益处。本文综述了中医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循证应用。同时,本文还强调了将中医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本文要点
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心血管医学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心血管疾病整体管理,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如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在从早期代谢紊乱到晚期心力衰竭的各个阶段均显示出疗效。
中医方剂的气血和阴阳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中医方剂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具有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
主编点评
最后,本期有一篇题为“中医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前沿综述。该综述深入探讨了中医药(TCM),特别是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CVD)管理中的应用。络病理论侧重于循环调节,在治疗包括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显示出良好前景。综述对津力达颗粒(Jinlida granules)、通心络胶囊(Tongxinluo capsule)、参松养心胶囊(Shensongyangxin capsules)和芪苈强心胶囊(Qiliqiangxin capsules)等中医方剂的临床试验和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方剂基于络病理论,被发现能够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脂水平、增强微循环并保护内皮功能,为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整体性的治疗方案。综述总结指出,以络病理论为代表的中医药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传统治疗策略提供了补充途径,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JACC: Asia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