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保卫战|河北省人民医院刘惠良主任团队成功开展复杂Laager®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守护患者远离“脑梗”威胁


近日,河北省人民医院刘惠良主任、王帆医生团队成功应用Laager®封堵器实施了一例复杂左心耳封堵术。本病例患者长期受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困扰。由于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液流动异常,容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便可能引起严重的脑卒中。因此,左心耳封堵术成为了预防心源性卒中的关键手段之一。经过详细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手术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封堵策略,通过从源头堵住血栓形成部位,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术后经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心耳封堵完全,手术成功。


病例资料


患者为70岁男性,主诉:“劳累后出现胸痛症状,伴胸闷、气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八年余、心房颤动史八年余,曾因甲亢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


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血压病1级(很高危);甲状腺术后;腔隙性脑梗死;(右侧)上颌窦炎;(右侧)颌面间隙感染;卵圆孔未闭;心耳血栓


术前评估:CHA₂DS₂-VASc评分(卒中风险)4分,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3分。


术前TEE:三月前TEE查患者LAA有大块血栓,经三个月抗凝治疗,复查TEE证实血栓消失。


超声显示:左心耳排空速度减低;卵圆孔未闭;双心房、双心耳未见明确的血栓回声。


手术策略


鉴于患者长期房颤病史及CHA₂DS₂-VASc评分较高,存在显著卒中风险,手术团队决定实施左心耳封堵术。术前心脏彩超提示患者左心房直径59mm,EF值60%,右心房顶部心包腔内可见深约5.1mm的液性暗区。通过完全封闭左心耳,避免血栓脱落至血管。从而达到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及各种血栓栓塞的目的。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保证精准定位封堵装置,确保封堵效果。同时,考虑到患者还伴有高血压、心房扩张及主动脉瓣钙化等合并症,术中需密切监控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以预防术中并发症。术后需严密观察封堵装置的稳定性,并评估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


手术过程及结果


工作体位LAA造影显示心耳呈仙人掌型,分叶远端深且长,如一手指形状,易形成血栓,这也可能是该患者反复发生卒中事件的原因。封堵策略拟将固定盘借助分叶空间放置,加强锚定。工作体位下DSA测量心耳开口22mm,深度39mm,着陆区直径21mm,选择Laager®封堵器2429型号。


工作体位造影

画线测量


固定钢缆,退鞘至固定盘呈小球型(此时固定盘上显影点出鞘),再固定鞘管,推送钢缆至固定盘完全展开,此时影像上可见连接杆段完全出鞘,且固定盘中心部有回缩;


固定盘完全展开


封堵盘展开过程类似,先退鞘使封堵盘部分展开呈球形,再推送钢缆使其完全展开并调整贴合LAA口;


封堵盘展开


此时造影可见封堵良好,无残余分流;


封堵盘展开后工作体位造影

封堵盘展开后头位造影


牵拉封堵盘呈椭球形并保持10s,未见固定盘移位,表明封堵器锚定良好,封堵盘呈弧形,满足Laager®封堵器“STEP”释放原则。


牵拉封堵盘

牵拉后造影


封堵器释放后再行造影,无明显残余分流。


RAO 30°,CAU 20°

RAO 30°,CRA 20°


术后总结

房颤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影响着大约2000万患者的生活。病情严重的房颤患者面临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本例患者CHA₂DS₂-VASc评分4分,HAS-BLED评分3分,具有极高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此外,患者还伴有高血压、心房扩张及主动脉瓣钙化等并发症,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难度。临床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超过90%的血栓形成与左心耳密切相关,而左心耳的形态和大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和手术策略至关重要。


本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呈仙人掌型,分叶远端深且长,类似手指形状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也是患者反复发生卒中事件的潜在原因。为了更好适应患者解剖结构,手术团队应用了Laager®封堵器,其圆润钝头倒刺设计和一体式圆结构固定盘确保了封堵器的安全稳固锚定,而封堵器的活连接点设计则提供了手术操作的灵活性,以适应多变的左心耳结构。这例手术的成功体现了术者团队在面对高难度病例时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彰显了河北省人民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先进水平和创新能力。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左心耳封堵术的推广和应用,为高危房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阅读数: 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