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4律动东方心血管病云论坛 第七期:无导线起博植入流程及操作规范

NEWS

2024年08月27日,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以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共同担任联合主席的“2024年律动东方心血管病云论坛”第七期于云端圆满举办。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李小荣教授和蔡英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余金波教授、蔡英教授、王硕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疆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梁义秀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2024律动东方心血管病云论坛”主要面向全国广大年轻心血管内科医师。论坛汇集全国顶级心律失常中心的资深心电生理专家,开展丰富的学术课程,以学术讲座、病例报告等方式,分享起搏电生理特色技术和临床实战经验,解读本领域最新进展和动向。在搭建各大中心学术交流桥梁的同时,促进广大青年起搏电生理医师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携手推进我国起搏电生理事业迈上新台阶、创出新成效。

本次会议聚焦主题“无导线起博植入流程及操作规范”。杨兵教授、宿燕岗教授、汤宝鹏教授为本次云论坛作开场致辞。杨兵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每月一次的律动东方心血管病云论坛,携手上海市东方医院的电生理团队,向全国先进的心律失常中心学习宝贵经验。汤宝鹏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律动东方云论坛这种线上会议的形式,各大中心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希望各位青年医师汇集于此,分享各自的优秀病例和宝贵经验。宿燕岗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无导线起搏器问世十余年,国内临床使用已有六七年,目前共植入1万余例,上海地区无导线起搏器共植入1600余例。本期论坛通过讨论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流程及操作规范,分享各中心经验,大家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各自的围术期管理。

01

陈学颖-无导线起搏患者选择及临床决策

upfile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首先结合奥地利、法国、欧洲及我国的相关指南和共识,围绕“无导线起搏患者选择及临床决策”话题展开了详细讲解。无导线起搏器能够降低传统起搏器电极及囊袋相关并发症,并让更多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得到起搏治疗的机会,患者最直观的体验是“患者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结合中山医院的多个典型病例,陈教授进一步分享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经验。陈教授指出:Micra是全新的起搏技术,注意Micra头端与常规起搏导线的不同点(只能双极起搏,而且固定装置不等于起搏点);Micra植入流程简单,手术时间短,总体并发症较常规起搏显著减少,但须注意心脏穿孔并发症较常规起搏高;应充分全面评估患者的适应证、起搏比例、心理及职业需要、心衰风险、合并症、预期寿命、病人意愿、支付能力等,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由于长期数据有限且远期取出困难,对于预期寿命较长者需充分告知以及慎重选择。

02

郭蔚-无导线起搏植入技术及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蔚教授结合本中心植入经验对“无导线起搏植入技术及策略”进行了分享。郭教授详细介绍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术前抗凝药物的管理、器械准备以及患者的准备等。其后根据《2022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结合自身经验,详细讲解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流程,分享了植入过程中的细节,如通过血管B超预先分辨股动静脉的位置和解剖关系、使用退鞘试验排除误穿动脉等。同时,通过对个人植入病例中所遇到的Micra脱落并疑似勾住三尖瓣的情况处理方案的讲解,分享了术中所遇问题的解决经验。最后,郭教授介绍了患者的术后管理,包括下床时间、心电监测、无导线起搏器的程控等等。

03

李耀东-无导线单中心经验


upfile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耀东教授回顾了全国及本中心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开展情况,着重阐述了术中操作的细节,也分享了本中心结合自身经验制定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流程。同时,李教授也介绍了在股动静脉瘘、阈值升高、起搏器移位等不良事件和并发症上的预防和处理经验,并指出重点在于预防。针对术中定位困难,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首次引入右心造影,以帮助Micra植入间隔的定位,同时通过术后完善心脏三维重建CT检查,能够帮助确定Micra于室间隔的位置。最后,通过对右位心无导线起搏器植入、Micra 植入术致心内膜夹层以及27个月无导线起搏器拔除病例的介绍,李教授进一步分享了特殊病例植入和特殊情况处理的经验。

04

黄晶-从实际病例看无导线起搏器适应人群选择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黄晶教授分享了5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病例。通过实际病例的分享,黄教授总结了3点经验:1.无导线起搏器为需要起搏植入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2.无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正常、预计心室起搏比例低、起搏依赖的AVB预估心房跟踪良好、传统起搏路径异常的患者可选择无导线起搏器;3.心房收缩较弱的患者选择VDD无导线起搏器需慎重。

05

陈学颖-无导线起搏病例分享-Micra取出三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分享了三例Micra取出的病例,第一例是一位80岁的老年陈旧性心梗患者,该患者出现起搏器移位并移至三尖瓣口,针对该病例,陈教授分享了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既往广泛心梗患者,局部心肌纤维化、疤痕等困难导致植入困难,植入时起搏参数应尽可能最优,对比未牵拉和牵拉时影像学的变化,植入过程需谨慎确认,一旦发生脱位,可使用圈套器进行耐心回收。第二例是一位80岁的慢快综合征需间歇起搏的女性患者,针对该患者植入后的起搏器移位及处理,陈教授指出瘦小老太尽量植入到中低位间隔,并且可以适当增加植入深度,尾端应远离三尖瓣,牵拉力度宁重勿轻。第三例是一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两年后出现疑似PICM的72岁男性患者,针对该患者,陈教授团队对其进行LBBB+CRTD升级后取出了Micra,并提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前是否能对PICM进行预判值得探讨。

最后,杨兵教授对本次学术活动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专家同道针对无导线起搏器从理论到实践、从植入到取出过程的倾囊相授,相信各位线上参会人员都有很大的收获。通过今晚的会议,希望大家进一步更新对现代起搏理念的认识,在起搏技术不断进展的时代拥抱新技术,接受新理念,并针对不同的病人做出恰当的选择。


阅读数: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