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瓣膜介入团队使用TaurusElite系统,成功为一例David术后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多学科协作下,手术圆满成功,充分彰显了中国医大一院在心脏瓣膜介入治疗领域的高超介入技巧和丰富手术经验,并展示了TaurusElite在TAVR术式行主动脉瓣反流治疗的显著优势。这无疑是一次对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新技术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机会和治愈希望。
病例简介|David术后主动脉瓣重度反流一例
患者59岁男性,因“呼吸困难7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于2018年于心脏外科行David手术(升主动脉置换及主动脉瓣修复),植入30mm人工血管,术后病情缓解,本次入院前1月患者再次出现呼吸困难。
David手术示意图
手术难点及策略
1
由于David术式原因,该患者窦部结构不明显,根部结构复杂,且流出道严重扩张,无法起到任何锚定及封堵作用,只能利用高位释放策略来实现瓣膜植入;
2
存在定位困难风险,必要时行双猪尾或导丝置于根部共同判断瓣膜释放深度;
3
因根部基本无钙化,且人工血管较滑,存在较高瓣膜移位风险,术中对于瓣膜定位、系统张力把控、瓣膜系统释放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4
因人工血管为直筒状,无主动脉窦部结构、假体瓣膜挂瓣高度与术前CT测得左冠开口高度相近,且反流要求Oversize较高,冠脉受压闭塞风险极高,需行Commissural Alignment对合缘对齐技术以保障冠脉血流灌注。
术前CT评估结果显示,瓣环约31.4mm,流出道呈敞口形态,瓣上测量约为 26-28mm,与30mm人工血管尺寸基本一致,采用TaurusElite AV31mm瓣膜行TAVR手术。
手术过程
第一次释放,位置偏低,位于瓣下6mm左右
稍提高初始释放位,工作位位于瓣下3-4mm,仍偏低
超声确认,无窦侧位置偏低
第三次初始0位释放,工作位约在瓣下2mm左右
超声确认瓣架植入深度,及冠脉与瓣叶相对关系,结果满意
缓慢、稳定脱钩
最终造影,瓣膜形态良好,无明显反流
术后CT提示,通过TaurusElite的Commissural Alignment技术,成功实现交界对齐(25°)。
术后总结
本例David术后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行TAVR治疗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手术。其成功既离不开整个团队的丰富经验、精湛技术和紧密协作,同时TaurusElite瓣膜也在术中展现出多项优势:
1
瓣膜尺寸设计合理, AV31号瓣膜高度为49mm,底边为33mm,在此病例中纵向可增加整体锚定范围,横向可覆盖30mm人工血管尺寸且提供一定Oversize;
2
双层裙边设计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瓣膜植入后的瓣周漏,并增加与人工血管间的锚定摩擦力;
3
释放稳定且可多次回收,从容应对因主动脉根部结构复杂或单纯反流等高难度解剖挑战带来的瓣膜移位风险,通过回收及再次释放以达到理想释放深度;
4
通过在TAVR术中使用交界对齐技术(Commissural Alignment, CA),进一步减少冠脉闭塞的可能性,有利于后续长期的血流动力学和PCI介入治疗,以更适应TAVR时代年轻瓣膜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瓣膜介入团队由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超声科、血管外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的骨干力量共同组成。团队在主动脉瓣疾病领域拔新领异、戮力前行的精神理念以及为探索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方法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展示了术者精湛的技术和永不言弃的医者仁心,为广大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