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创新”——2016年上海市高血压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2016-11-14 11:19
严道医声网讯:2016年11月6日,由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主办的上海市高血压学术会议在上海城市酒店成功召开。学组组长王继光教授、学组副组长李勇教授以及沪上知名高血压专家朱鼎良、高平进、戴秋艳、李燕、初少莉等教授与上海地区从事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分为基础研究、社区防治/人群研究、指南共识/临床研究和病例分享与讨论四个环节,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和讨论,推动高血压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提高高血压防治水平的目的。
阅读数: 2027
王继光教授开幕致辞
Session 1基础研究环节由高平进和戴秋艳两位教授主持,重点关注高血压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共有6位讲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上海东方医院的张玉珍教授详细介绍了内皮特异性microRNA302-367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可能为治疗某些血管疾病打开了一扇想象之门;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沈伟利教授分享了Sirt3在高血压心肌重塑的作用,指出Sirt3通过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参与高血压诱导的心肌肥厚过程,其机制包括诱导心脏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影响自噬功能两条路径减少血管新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朱彦琪副教授的报告为“胆固醇在维持小鼠心肌细胞T管结构功能及闰盘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胆固醇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坏,其或许可以保护心肌横管细胞膜,维持兴奋收缩偶联;上海市瑞金医院老年科的陶婷博士则从脂联素与老年代谢综合征的角度出发,不仅介绍了最新的大规模随访研究结果,还介绍了瑞金医院老年科开展的2项研究结果,并由此扩展到脂联素与HF、死亡和CKD之间的关系,让参会代表对脂联素及其临床应用有了一个详细的认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陈晓卉博士从免疫学角度介绍了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提出C3ar-/-C5ar-/- Treg 细胞对 Ang II 诱导的高血压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朱洪博士探讨了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在血管新生和损伤后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其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抑制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内膜增生的双向作用或许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朱鼎良教授和李燕教授主持了Session 2社区防治和临床研究环节。上海市CDC慢病所健康管理科的程昱娜主任介绍了上海市基于社区的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案例,在参考国外慢病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的地区特色,依托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探索出一套适合上海社区环境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提高了高血压的防治水平。上海市瑞金医院高血压科的黄绮芳博士立足于人群研究,汇报了在上海青浦社区人群中开展的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结果,发现血浆AGE浓度与血清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呈正相关,且血浆AGE浓度与cAI和pAI显著相关。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王彦副研究员报告了在莘庄社区人群中开展的清晨高血压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诊室血压达标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仍有约半数患者的清晨家庭血压≥135/85mmHg,再次验证了管理清晨血压的重要意义。瑞金北院的陈歆教授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的模式,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联动的转诊和会诊机制,到专家的带教和培训体系,以及对公共卫生政策、高血压防控模式、医药报销体系、医院绩效奖励和薪酬体系等等的思考和建议。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飞医生关注的是家庭血压监测,通过对100多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纸质记录和电子导出记录的分析,发现社区高血压患者纸质记录的家庭自测血压数值存在报告偏倚,由此建议家庭血压监测应使用有记忆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并使用血压计的导出记录进行血压管理。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储光医生介绍了一种基于手机的新型自动听诊法血压计,包括用法、准确率及与其他血压计的异同,让与会代表对临床更便捷的血压测量方式有了更多了解和期待。
会议得到了抗高血压药物制药企业的大力支持,由第一三共和施维雅制药赞助的午餐卫星会邀请到会议主席王继光教授主持,上海中山医院的陈瑞珍教授介绍了奥美沙坦联合CCB更强降压、更高达标、更好保护的详实数据,华山医院的李勇教授和瑞金北院的初少莉教授分别介绍了施维雅公司的降血脂药物和降血压药物。与会代表在享受美味午餐的同时也聆听了一场场学术大餐。
Session 3环节由王继光教授和李勇教授主持,主要关注最新的指南共识以及临床研究。作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的专家组成员,李勇教授详细介绍了该指南的相关更新内容,强调降低LDL-C水平仍是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并且目前尚未发现具有负面影响的最低血脂界值,除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应首选他汀类药物等。瑞金医院高血压科的朱理敏副教授对《新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原醛的定义,筛查标准和对象,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等,使与会代表对新版原醛症诊疗指南有了简明扼要的认识。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张湘医生的报告为“螺内酯联合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长期观察”,展示了他在临床实践中对难治性高血压的积极探索结果,表明常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小剂量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适合在基层广泛推广使用。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的张冬燕硕士就隐匿性高血压亚型与靶器官损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白天隐匿性高血压和单纯夜间隐匿性高血压分别与血管硬化和肾脏损伤相关,而白天夜间均高的持续性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则与两种靶器官损伤均相关。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陈琦硕士研究的兴趣点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的关系,在门诊高血压患者中评价了夜间低氧血症与24小时动态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动态血压和心率随氧减指数的增加而上升,以夜间最为明显,增高的氧减指数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可能升高血压,提示交感神经兴奋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出现高血压的机制之一。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刘常远硕士研究的方向是皮肤荧光及血浆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发现皮肤荧光与AGEs浓度具有相关性,但仅存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中。
临床医生最感兴趣的是Session 4临床病例分享与讨论环节,该病例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初少莉主任、唐晓峰副主任主持,共5个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戴秋艳教授以《多发动脉损伤,是粥样硬化还是动脉炎?》为题,分享了一例61岁男性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详细病史和临床检查情况,结合相关的文献内容,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或者是FMD的诊断假设,旨在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思考,从而促使临床诊治思路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华山医院的高秀芳副教授通过介绍一例脑卒中合并心肌梗死入住ICU的患者情况,引发了对该患者长期血压控制情况的讨论和思考。继发性高血压一直是高血压临床医生感兴趣的重点话题,瑞金医院葛茜主治医师分享了最后确诊为右肾球旁细胞瘤的一例继发性高血压病例;而瑞金北院的陈静主治医师则从一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谈起,提醒广大临床医生应重视高血压的规范化诊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南院的朱彦琪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个年轻女性高血压案例,她从看似无关的问答背后,经过认真仔细地检查和反复思考,最终诊断出一例罕见的17-羟化酶缺乏症患者。
整个会议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气息,会议主持人一针见血的点评,提问者尖锐刁钻的问题,报告者有理有据的解释和论证,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交流和创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让大家主动寻找差距和寻求合作,一定能促进上海市高血压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和防治水平的提高。
最后,朱鼎良教授为本次会议致闭幕辞。朱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学术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内容设计合理,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关注基础研究,更加关注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最后朱教授指出,上海的高血压研究和防治应集上海的经济、文化、地理、学术和人才优势,立足上海,引领全国,真正造福于广大高血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