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新闻中心:"药球中国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AI对话开启跨越时空的交流

2024年6月30日上午,"药球中国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和世界心脏大会(WCC)上圆满落幕。本次访谈大咖云集、熠熠生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携多位国内心血管病领域顶尖专家莅临现场,就冠脉药物涂层球囊技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出席了《药球中国临床试验报告集》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专家访谈以一种富有创意的方式开场,借助AI技术请2024年的葛均波院士与2014年的葛均波院士开启了一场奇妙的跨越时空的对话。2024年的葛均波院士在对话中提到:“过去的十年是药物球囊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是‘介入无植入’的临床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


接下来的访谈环节首先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担纲上半场“回顾:我与药球的故事——应用经历分享”的主持人,受访嘉宾包括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根山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沈成兴教授等(按姓氏拼音排序);然后,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担纲下半场“展望:我的药球规范化治疗观点”的主持人,受访嘉宾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等(按姓氏拼音排序)。



“回顾:我与药球的故事"访谈环节中,受访专家分享了其过往使用药球的宝贵经验和难忘案例。邱春光教授分享了十年前药球刚进入中国时,他做过的两例长达十年随访后疗效仍然很好的案例,并指出药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PCI治疗策略。马根山教授指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原发病变时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药物球囊的问世使无支架PCI治疗成为可能。李建平教授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药球治疗川崎病女孩的临床案例,“介入无植入”的技术使得小女孩未来不用长期服用双抗,这对于患者个体的意义是巨大的。沈成兴教授通过案例再次强调了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指出这是确保DCB治疗效果的关键。陈韵岱教授总结性指出,“介入无植入”的理念临床获益颇多,同时药球发展至今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应该通过更精准的病变探测和更规范的病变预处理解决管腔最大获得性等挑战。

在"展望:我的药球规范化治疗观点"访谈环节中,受访专家分别对药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刻见解。钱菊英教授详细介绍了新发布的《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中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了规范化操作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张力教授指出了继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的必要性,建议针对CTO、弥漫性的长病变和钙化病变等更复杂的冠脉病变或者围术期策略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刘巍教授分享了其所在医院使用药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重点提到密切随访和远期随访的重要性,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徐亚伟教授深入分析了不是所有的药物球囊都具有类似效应,应该以循证证据为导向,提醒临床医生需要谨慎选择适合的产品。杨伟宪教授回忆了当年与邱春光教授作为国内第一批专家去德国学习药物球囊技术的经历,对年轻术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期望年轻术者首先还是要以患者为中心,要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和规范化预处理,要了解药物球囊的特点,做好患者的全流程管理,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


药球在中国的十年,也是药球循证证据在国内不断累积的十年。在《药球中国临床试验报告集》发布环节,葛均波院士有感而发。他表示,本报告集精心收录了这10年间、近百家临床中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针对药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回顾性分析、荟萃分析和病例报告等循证证据,浓缩了众多专家学者过去十年所凝结的经验和探索成果。葛院士同时也致谢药球原研企业在推动药物球囊技术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愿与各位同道们专业共享,相互学习与借鉴。


审核:钱菊英 陆国平 徐亚伟


转自|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阅读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