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 基于人工智能的OCT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时间变化:来自DREAMS 3G支架的首次人体试验

健心知著

2023.07.03

第385期

640 - 2024-07-03T095741.228.png

基于人工智能的OCT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时间变化:来自DREAMS 3G支架的首次人体试验

640 - 2024-07-03T095753.618.png

刘健、彭欣、孙宇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与金属支架和永久性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可用于预防长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例如: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和晚期血栓形成)。迄今为止,最好的迭代是生物可吸收的DREAMS 3G支架,由一种新的镁合金制成。与之前的支架相比,它进一步改善了支架的力学性能,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试验中进行了评估。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针对BIOMAG-I试验(NCT04157153)的事后分析,旨在评估斑块基线特征对DREAMS 3G支架管腔晚期损失(late lumen loss,LLL)的影响。本文于2024年3月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Cardiovascular Imaging杂志。

研究方法

BIOMAG-I试验(NCT04157153)是一项多中心、非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16名冠心病患者。本研究为一项事后分析,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患者基线水平和随访期间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及斑块组成特征变化,探索置入DREAMS 3G支架之前斑块组成与LLL的关系。

研究结果

640 - 2024-07-03T095759.035.png

图1:比较PCI术后和随访12个月时不同LLL组之间的斑块特征

在随访6个月时,根据LLL值将患者分为三组,本研究发现各组间的组织类型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随访12个月时发现:低、中、高LLL组置入DREAMS 3G支架前测量的纤维组织基线值分别为2.39±1.05、2.30±0.87和2.95±0.97 mm2, 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2)。

640 - 2024-07-03T095803.011.png

图2:比较PCI术后和随访12个月时不同MLA组之间的斑块特征

根据随访12个月与基线水平MLA的差异,将患者分为3组。本研究发现,与最小组相比,基线纤维组织含量更高的患者,MLA的差异更大(p<0.05)。并且,不同组间的平均纤维组织含量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3)。

640 - 2024-07-03T095806.452.png

图3:比较PCI术后和随访期间MLA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较大管腔损失的患者,基线水平纤维组织所占的百分比也较大(饼状图中的绿色部分)。

640 - 2024-07-03T095809.558.png

图4:对比支架置入前后斑块特征的变化

本研究中共有83例患者进行了连续的OCT成像,并对比了同一患者置入DREAMS 3G支架前和随访时的斑块特征。研究发现,本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脂质面积的绝对差异均显著降低(p< 0.001),同时纤维组织面积显著增加(p< 0.001)。

结  论

置入DREAMS 3G支架前病变纤维组织面积越大,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的管腔损失越大。DREAMS 3G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血管壁愈合良好,表现为脂质区域的减少和纤维组织的增加。

讨论

该研究是针对BIOMAG-I试验的一项事后分析,结果表明,置入DREAMS 3G支架前病变纤维组织面积与随访时管腔损失存在相关性,同时也证实了DREAMS 3G支架对于稳定斑块存在积极影响。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OCT穿透力有限,所以只能对冠状动脉血管壁的浅层进行评估。其次,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在更大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阅读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