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新闻中心:重磅!首个中国人群心磁数据云平台正式发布

2024年6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个中国人群心磁数据云平台发布会”于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The 18th Oriental Congress of Cardiology,OCC 2024)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Cardiology,WCC 2024)召开期间成功举办。此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个中国人群心磁数据云平台”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心磁临床科研与应用进入快车道,将加快我国心磁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助力我国无创心脏检查技术能力的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致辞中表示,心磁图仪最初研发出来时,就像心电图,研究者并不能进行图像解读,需要逐步发掘认识。心磁数据具有创新性和稀缺性的特点,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建立规范的大样本心磁临床数据库。很高兴看到国内十家重点医院,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单位,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出首个中国人群心磁数据云平台,通过构建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中国人群心磁图数据库,充分挖掘心脏疾病的心磁图规律及特征,总结出正常、异常人群的心磁图指标,不断优化心磁诊断模型,以实现心磁图在临床上的精准诊断,最终形成共识指南,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东教授共同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个中国人群心磁数据云平台”。

张树林研究员介绍,心磁图仪是利用极高灵敏度的磁探测器检查人体心脏磁场信号的功能学成像方法,在心肌缺血功能学检查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随着降噪和AI技术发展,心磁产业及临床正进入加速发展期。在美国2020年和2023年两次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2022年以来全球近30项临床研究正同步开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崔建国博士介绍,心磁技术发展日臻成熟,但是心磁成像蕴含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解析上难度大。最早的心磁图成像主要以原始波形的方式呈现,成像则以等磁图为主要呈现方式,对于临床医生理解门槛高。随着算法技术的发展,诸如电流密度图、牛眼图等进入到临床医生的视野,同时多样化的定性和定量参数也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初步验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团队所开展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能有效预测心绞痛样症状患者合并严重心肌缺血的风险。未来依托于心磁数据云平台,大样本量的心磁临床数据将进一步验证和拓展心磁图的应用价值。

媒体访谈环节,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指出心磁检查简单易操作,可用于大样本人群,其高灵敏度的特点,在体检筛查中具有独特价值。团队开展的体检人群早期筛查研究中,发现心磁阳性人群与冠脉CTA阳性患者具有良好的符合率,证实了心磁检查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的价值。早期筛查可有效预防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未来心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心脏性猝死诊疗水平,造福广大群众。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针对未来心磁云平台能怎样参与现有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流程指出,其团队对已经获得的心磁检查数据进行分析,与核素检查比较,心磁检查具有很好的准确性,而与国外相比,国内心脏核医学检查尚未普及,心磁检查的便捷性将在病人筛查使用中发挥其重要价值。随着团队后续研究的深入,相信心磁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整体符合率将会有一大步的提升,这对于体检人群、门诊住院患者、术后随访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图仪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指出心磁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关键在于心磁图的信息量太庞大,发展至今,已有大量的使用经验,但个人经验尚不足以弥补现有心磁诊断上的短板。需要多中心、多模态、多平台的协作。希望通过心磁云平台将心磁的解读做的更加深入、更加规范,帮助缩短临床医生的心磁学习曲线,保证不同层级医院都能利用好心磁技术,为广大心血管患者带来福音。


审核:钱菊英 陆国平 徐亚伟



转自|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阅读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