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守历史尘埃,指尖轻舞,重现千年文化,时光之韵流转。
共筑生命之河,白衣执甲,驱散病痛阴霾,守护健康希望。
一个是历史的守护者,一个是生命的守护者,当传统的守艺人邂逅科学的探索者,将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
2024年6月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世界心脏病学大会(OCC-WCC2024)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先生的引领下拉开帷幕。
以“守心如磐,触手生花”为主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钱菊英教授,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林延龄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梁春教授,与原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复制专家杨静女士围坐一堂,以科学家对话守艺人,展开了思想争鸣。
守·初心
“选择走进这里的人,一待就是几十年”
杨静女士
原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复制专家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热爱、义务和责任心都是刻在心里、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只有如此,才能择一事、守一生。”
——杨静
守艺人以匠心独运, 30余载传承千年的文化脉络。科学家以东方之名, 18载守护一方心血管事业繁荣发展。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下,人们往往将这份守护习以为常,从而忽略了这份“守”因何而生,又因何而守?
带着这样的思考,曹可凡先生在开场时向杨静女士真诚发问:“您在故宫这座‘深宫宅院’里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如今已年过七旬,为何还对这份职业怀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岁月无声,只有历史的痕迹能讲述过往。杨静女士以她进入文物修复领域后所接手的第一个艰巨任务作为回应。
她回忆道,初入故宫时,作为学徒的她参与修复了乾清宫一尊紫檀木柜上的龙头。这尊柜子庞大无比,杨静女士与团队的任务,便是将其修复得完美无缺,不留痕迹。
对于擅长雕塑的杨静女士来说,这无疑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木雕与雕塑有着天壤之别,雕塑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减泥料,而木雕则需要心中有数,每一刀都需谨慎。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文物修复工作并不受重视,修复师们大多缺乏经验、材料和工具,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自己摸索,不断试错;甚至修复工具都需要她们亲手打磨,方能使用。然而,杨静女士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挑战。她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地将龙头复刻了出来。
“就在那一刻,我深感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也更加坚定了对文物修复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自此便在这个行业里深深扎根,不忘初心。”
葛均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东方’寓意着上海的东方、中国的东方、乃至世界的东方,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是我们始终的追求。”
——葛均波
与杨静女士坚定从事文物修复这条道路不谋而合,葛均波院士坚持18载打造OCC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同样源于对初心的守候。
时光倒流至18年前,彼时上海地区各类心血管病会议琳琅满目,大小不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葛均波院士发现上海每月都会举办十几场会议,且这些研讨会的内容大多雷同,使得医学交流变得冗余繁杂。
能否整合这些学术会议,打造一个独特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届大会召开时都细致规划每个流程,让学术交流的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变得不再单调?从这样的思考出发,葛均波院士与众多心血管病专家经过近一年的深入研讨与筹备,共同创立了“东方会”。
其中,取“东方”之名,寓意着这个会议汇聚“东方”的学术之光,而东方不仅代表上海的东方、中国的东方,更是世界的东方。2007年6月1日,首届东方会于上海拉开帷幕。自此,葛均波院士便始终带着对打造独特学术交流平台的初心,深耕不辍,一步一步带领东方会从最初的数百人规模发展成为如今联动国内外,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品牌学术会议,展现出越来越独特的“东方魅力”。
守·技艺
“学识和技艺知行合一,奥妙全在细微之处”
钱菊英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正是参与会议筹办的工作人员们对细节的不断打磨,才使得东方会每年都能办出新意、办出精彩。”
——钱菊英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但在这许多年的“守”之中,守艺人与科学家得到的是什么?守的又是什么?
深入的对话中,大会秘书长钱菊英教授的思绪跟随葛均波院士回溯至东方会起步的原点,对大会历经十八载熠熠生辉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分。她指出,东方会的成长轨迹与文物修复的精妙之处殊途同归,都需要会议组织者对每一个细节、每一道流程都倾注心血,既守正又创新,方能确保会议在时间的洗礼下依旧充满活力与生机。
座谈会上,钱菊英教授以本次OCC-WCC 2024会议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她谈到,大会巧妙地借鉴了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巧思,将每一寸可用空间都发挥到了极致。例如,楼梯旁精心搭建的“东方影院”虽空间有限,却收获了极高的评价;而“而“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创新”论坛巧妙地融合在展台旁,展示了许多前沿的治疗方法;三楼幻灯片试片室旁的路牌上,那句“我在OCC-WCC 2024等你”更是为整个大会增添了一抹文艺与浪漫的色彩。
以器载道,“守”在其中。无论是文物修复还是会议筹备,从零到一或许容易,但从一到十八,考验的则是每一位幕后工作者对理念的坚守与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而这背后,则是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与不懈付出。
守·传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葛均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灏珠老师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心,这其中包含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做医生的修养。”
——葛均波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有自己的引路人。
2019年,陈灏珠与葛均波在“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结业仪式上亲切交谈
谈及自己的引路人,葛均波院士同样无法用一个词来精准表述自己的导师——心血管专家陈灏珠院士。
葛均波院士谈到,陈灏珠院士于他而言,是一位真正的师者,从他身上汲取的养分,譬如那份执着的精神与严谨的态度,皆是宝贵的财富。
“他并未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导管,但作为我研究生时期的导师,他以身作则,教会了我何为做人之道,何为对事的认真,何为对患者的关怀。这些,都是让我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因此,陈老师对我来说,不止是是老师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也很难用语言能表达出他高大的形象。”
林延龄教授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
“‘守艺’并非单纯的守,更多的是需要‘授’。”
——林延龄
林延龄教授于在场许多专家来说,可以称得上一句“恩师”。
多年前,他曾在国内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发展初期,帮助全国各地多家医院的医师团队成功开展“经导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为中国冠脉介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从学徒到老师再到行业领路人,回首这条冠脉介入薪火相传的技艺传承之路,林延龄教授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阐述了他对于“守艺”的理解。
他指出,几十年前中国冠脉介入与搭桥技术尚不成熟,导致许多病患因技术未至而抱憾离世。而中国地大物博,冠心病患者数量庞大,这并非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唯有聚沙成塔,代代接力,方可“移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林延龄教授认为“守艺”并非单纯的守,更多的需要“授”,师者应毫无保留,事无巨细的将自己的所学所想传授给下一代。如此,才能让一类诊疗技术得以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
守·创新
“匠心守艺,续创新之志”
梁春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创新之难,有时候难在如何克服其中的艰难困苦,始终坚持创新。”
——梁春
如同杨静女士不断琢磨新工具、新方法在经验匮乏的年代完成一次次难度极高的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修复师来说,创新是她们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唯一方法,那么对于铸造东方会的科学家们来说,对创新的极致追求,就是组委会打造精品学术会议、提质赋能的“匠心密钥”。
提及创新,梁春教授给出分享了这样一段故事:
“我们知道之前有部纪录片非常火,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播完之后就有很多年轻人报名去故宫实习。昨天和杨静老师聊天,她告诉我们人数到达了8万,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中了8位到故宫实习,令人意外的是这个8个人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
这一事实深刻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瞬间的灵感闪现,而是背后需要付出的大量辛勤努力和汗水。
由此,梁春教授强调了创新在OCC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创新不仅是OCC的灵魂,更是推动其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也相信,18年对于OCC来说,只是其发展长河的一小部分,在创新思维的加持下,未来的OCC还将有更多个18年。至此,这场对话也重新回到了原点: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最后的嘉宾共创环节,在场的手艺人和科学家们携手,以一件陶艺手作为媒介,格物致知,将整场讨论的精髓升华至“心”境界。
这份陶艺杰作以陈灏珠院士对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为蓝本,其上,陈灏珠院士面容温和,目光穿越时空,遥望向无垠的远方;而其怀抱之中,一颗心脏赫然呈现,顶端绽放出绚烂之花,寓意深远——“心脏介入之医者,守护健康之心,使之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除了以对话的形式碰撞“守艺”真谛外,大会现场特别打造的非遗体验工坊与非遗展区也处处彰显着“守艺”的魅力。其中,展台集中呈现了由苏绣、建窑建盏、上饶油满穿纸伞及蔚县剪纸等非遗技术制成的,以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工坊则将这些非遗技术的技法简化为现场可学可做的非遗体验基地,引得现场诸多参会专家纷纷驻足体验,以手中之物,探索心中之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非遗文化作品不仅精妙地呈现了守艺人与心血管介入医师之间的共通之处,更是一次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借助世界心脏病学大会的舞台,这场守艺与守心的交融中,来自全球的与会嘉宾相互启迪,共同绽放了文化与生命的绚烂光芒。
以技养身,以心养技,30载矢志不渝。以仁为本,以术济世,18载风雨兼程。
在这场跨越技艺与科学的对话中,守艺人与科学家相互映照,共同诠释了“守”的精神:以杨静女士为代表的故宫守艺人在慢行中以热爱对抗寂寞,雕琢岁月的光影。以心血管医师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砥砺中以交流推动学术发展,书写东方故事。
而“守心如磐,触手生花”的整场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的共鸣,更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在WCC世界舞台上的闪耀。“故宫”工匠现场谈“守艺”故事、非遗体验工坊传授千年古法、非遗作品展示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这一切,都更具象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广大专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包容的胸怀,共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无限可能。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守”之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将不断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潮起东方,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