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亚洲视野”,凝聚“亚洲智慧”!JACC: Asia @ OCC-WCC 2024共塑亚洲心血管病防治未来专场成功举办


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The 18th Oriental Congress of Cardiology,OCC-WCC 2024)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Cardiology,WCC 2024)于2024年6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6月29日下午,大会特设“JACC: Asia @ OCC-WCC 2024:共塑亚洲心血管病防治的未来”专场。



会议邀请JACC: Asia 执行副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JACC: 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JACC: Asia编委团队联动国内心血管病科研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鲁向锋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蒋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开滦总医院邢爱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JACC: Asia期刊上发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亚洲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爱军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等知名专家主持,深入解读JACC: Asia高质量论文期刊,并就心血管病防治的新方向进行热烈讨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王建安:JACC: Asia杂志进展

JACC: Asia杂志的创刊宗旨是遵循世界科学规律,努力打造一本崇尚科学精神的期刊,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心血管学领域的骄傲。作为杂志的主编,王建安院士与各位同行的交流让自己深刻感受到不同知识领域的广阔空间,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王建安院士表示,作为中国和亚洲的心血管疾病学者,应充分利用亚洲数据,开展优质亚洲研究,最终必将产生全球影响。JACC: Asia于2021年创刊,平均接收率为15%,平均首次答复时间为25天。中国学者的投稿量最多,其次是日本、韩国、美国、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城市。在2023 BEST OF JACC: Asia和亚洲心血管Top 10研究中,中国学者分别有一项和三项研究入选,做出了中国贡献。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研究成果登上亚洲乃至世界的舞台。


◈ 鲁向锋:克隆性造血相关遗传改变对冠心病发生的作用

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通过开展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系统鉴定了国人冠心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易感基因群。开展跨种族组学比较,揭示了低频和罕见变异的种族特异性,鉴定出了50余个功能变异。其中,团队通过26万名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基因组学研究,评估遗传信息,首创我国和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构建中国人群CHD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EHJ上,并被列为Editor’s Choice,写入AHA科学声明,被EHJ、Circulation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引用。


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是指在没有已知血液癌症个体的血液或骨髓中存在与癌症相关的体细胞突变,CHIP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China-PAR项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跨越15个省市,纳入10余万研究对象,通过靶向深度测序检测,描绘了中国自然人群中CHIP的特征谱。研究揭示CHD发病与CHIP克隆大小存在风险梯度,证实小克隆与CHD的关联,同时利用炎症细胞因子进行了验证。相关成果发表在JAMA Cardiology上,同期配发评论文章,认为本研究填补了CHIP与冠心病领域的多个研究空白。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人群中CHIP的分布及其与CHD的关系,为个性化冠心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发现也有助于早期干预阻止克隆扩张、延缓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公共健康价值。


◈ 蒋鑫:六维生物样本银行体系构建助力新药研发

肺动脉高压是一大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血管病理性闭塞疾病,其特征为肺动脉压持续升高,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致残甚至致死,被视为心血管系统的“癌症”。团队2003年获得国家“十五”攻关重大专项“我国重大疾病遗传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子课题——“我国肺动脉高压遗传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2002BA711A08)的支持,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肺动脉高压临床队列的建设和生物样本收集与保藏工作。目前已在领域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首次阐明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恶劣的数据和重要原因,建立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肺动脉高压注册登记研究,揭示了滥用钙拮抗剂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2007年, CHEST, IF=10.262 , 他引303次);

  2. 首次阐明我国结缔组织病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证实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北京风格”(2014年, Eur Respir .J, IF=33.795);

  3. 完成大动脉炎相关肺动脉高压国家注册登记研究, 阐明大动脉炎导致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及预后特征(2021年, Eur Heart J., IF=35.86)。


现代化生物样本银行应包含六个维度信息:

  • 第一维度:临床表型清晰的生物样本,需有严格的临床诊断、完善的保存条件、全面的信息收集、多样化的样本种类;

  • 第二维度:长时间多地点的随访追踪,生物样本收集覆盖患者全疾病周期;

  • 第三维度:强调亲属信息、样本的采集和随访,将每个散发患者都视为潜在的家族性患者,由关注患者转变为关注以患者为轴的核心小家系;

  • 第四维度:多组学检测揭示样本微观特征,对同一样本从基因序列、转录、表达、蛋白修饰、代谢物等多个维度进行描述;

  • 第五维度:数据整合构建患者全息影像,整合多层次的组学数据与临床信息将临床患者“数据化”;

  • 第六维度:开发患者来源细胞/动物模型,构建人源性细胞系,并进行多种类型细胞模型/类器官开发;构建模拟临床患者遗传背景的多物种肺动脉高压基因编辑动物模型。


团队构建的六维生物样本银行,以及在其支持下进行的基础研究发现的大量潜在治疗靶点,为国内民族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提供了强力支持,切实解决了我国在治疗肺动脉高压领域内的“卡脖子”问题。


◈ 涂圣贤:人工智能赋能的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深度学习在冠心病治疗评估与优化、图像提取、介入引导和诊断分层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2016年,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QFR概念,无需耗材与微循环扩张药获得FFR,是国际上唯一完成RCT验证的计算FFR技术。QFR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 QFR上市后RCT研究(FAVOR III China)发表在《柳叶刀》上,有26家三甲医院参与,纳入3825例受试者。研究显示QFR改变了近1/4的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减少了3%的术后不良事件,同时也降低了治疗费用,节约患者和国家医保成本。


进一步地,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冠脉造影评估FFR、IMR和斑块易损性,以及基于单幅冠脉造影同时计算uQFR、AMR和RWS(<1分钟),并验证RWS预测非血流限制病变临床结局。针对造影存在血管重叠或者严重短缩、支架植入后的功能评估(支架贴壁不良或者支架扩张不良)等临床需求,团队开发了首个基于IVUS的QFR(UFR)和AI赋能的功能IVUS,具备40MHz高穿透性和60MHz高清晰度。AI赋能使IVUS应用更加智能自动化,简单易用,不仅提供解剖学评估,还能进行冠脉功能学评价。


展望未来,AI辅助的冠脉影像快速定量评估将促进计算生理学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造影的QFR评估简便、可靠,在PCI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基于冠脉CTA的CT-QFR和CT-wFR诊断具有高准确度和远期预后价值,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入介入导管室的看门人。另外,基于造影的RWS能够反映斑块的易损特征,高RWS与非手术关联心梗独立相关,低RWS则与良好预后相关。对于IVUS引导的PCI,AI赋能的IVUS能够评估支架过膨胀长度>5mm与靶血管失败事件风险升高相关。


◈ 刘静:Lp(a)与ASCVD发病风险的中国队列研究

在ASCVD预防策略中,降低升高的LDL-C是重要的病因学干预目标。此外,Lp(a)被认为是ASCVD的残余风险因素,其升高显著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中国二级预防人群中, 稳定型CAD患者的Lp(a)升高与心血管事件复发有关;CVD合并T2DM患者Lp(a)升高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稳定性胸痛患者Lp(a)升高与心梗风险有关;主动脉瓣狭窄患者Lp(a)水平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


一级预防的证据中, 社区人群的血清Lp(a)浓度与卒中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团队通过CMCS队列804名社区人群的10年随访发现Lp(a)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病变的关系,揭示了Lp(a)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病变对ASCVD的独立及联合作用。Lp(a)可作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并对中危人群ASCVD发病具有重新分层作用。


来自中国社区人群的队列研究显示高Lp(a)与AS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高Lp(a)可能在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中起直接作用,特别是促进不稳定斑块的生成,从而导致ASCVD的发生。临床指南/共识推荐进行Lp(a)筛查,并作为风险增强因素用于ASCVD风险评估,指导临床决策。


◈ 邢爱君:LE8评分系统在中国T2DM患者中对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影响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了理想心血管健康(CVH,简称“LS7”)的概念。主要目的是通过倡导CVH,将CVD死亡减少20%。开滦队列研究自2006年启动,专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调查和干预。2011年进行注册、2017补充注册,至今开滦队列已完成17年随访。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通过在盐、高脂肪食物、饮茶等方面的评估,提出了开滦改良LE8赋分。


纳入完成2006-2020年度期间健康体检者171086名,纳排后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9915名。以诊断糖尿病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终点事件、死亡或随访结束(2020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新发CVD包括:新发脑卒中(缺血和或出血)和新发心脏病(冠脉血管重建、MI、房颤和/或房扑、心力衰竭)。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LE8评分为56.4分,LE8各组分中饮食、血糖和血压评分低于50分。中位随访11.5年,结果显示:随着基线LE8评分越高,CVD、全因死亡风险逐渐降低。与LE8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五分位组的受试者发生CVD的风险减少44%(心脏病減少了43%,卒中减少了47%)、全因死亡风险減少27%。LE8每增加10分,其发生CVD、心脏病、卒中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減少17%、15%、19%和10%。


通过这项大型中国队列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群中基线LE8评分与CVD、全因死亡呈现强的负向关联;改善LE8评分能够減少CVD和全因死亡风险;LES对糖尿病患者发生CVD、全因死亡的风险关联效应优于LS7。


◈ 陈桢玥:目标降胆固醇治疗之利与弊

LDL参与了炎症反应、脂质核心形成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是ASCVD的始动因子和关键靶标,参与ASCVD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外最新血脂管理指南推荐LDL-C作为ASCVD风险干预的首要靶点,2023的中国降脂指南确立了不同危险分层的人群有不同的降脂目标。


目标降胆固醇治疗有三大利:

  • 证据充分:LDL-C每下降1mmol/L,各心血管事件均有明显获益;降LDL-C与斑块缩小、纤维帽变化呈线性相关。

  • 策略成熟:将降LDL-C时间前移,可获得更显著的获益;LDL-C降幅越大,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越多;降LDL-C治疗的获益具有累积效应,持续治疗时间越长,获益越大。

  • 目标明确: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中,LDL-c的降低目标值明确。

  • 可及性及接受度高。


目标降胆固醇治疗也存在弊处:

  • LDL累积暴露的效能更强:2018 JACC提出总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这一新指标,用于评估终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即随着LDL的累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大小,取决于循环LDL的浓度和暴露的总持续时间,即LDL累积暴露。

  • LDL-C不能反映脂蛋白颗粒水平、亚型及氧化程度:在同等LDL-C水平下,LDL氧化程度不同,致ASCVD风险不同。

  • 对LDL-C已达标,但AS仍在发生发展的人群,缺乏进一步证据支持的管理目标。


综合利弊,应从三个方面看待目标降胆固醇治疗,包括风险评估:临床危险分层结合胆固醇累积暴露量;目标值:LDL-C/非HDL-C结合ApoB,尤其在特殊人群中;干预策略的制定:LDL-C达标结合斑块易损性评估。


近年来,亚洲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JACC: Asia期刊作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灯塔,发表了众多亮眼的临床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心血管病的研究视野,也显著提升了JACC: Asia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会专家学者抓住本次交流机会,共同探讨、学习和启发,为亚洲乃至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贡献了更多力量。期待下一届研讨会继续汇聚亚洲智慧,在亚洲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旅程中携手前进,不断追求卓越,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阅读数: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