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成功完成首批PADN手术

6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成功为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管丽华、姚志峰、陈丹丹、张蕾、李明飞等专家组成肺动脉高压诊治团队,凭借先进的治疗理念,精湛的手术技巧,丰富的手术经验,通过高效密切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本次PADN手术为产品上市后首批临床应用,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首次开展该项技术,葛均波教授远程连线关注了手术,这不仅是沪厦两院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创新临床实践的医疗连线,更是临床专家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方式和更多治疗选择的爱心连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动脉高压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打造在复杂疾病领域具有高水平的临床诊疗模式,运用先进的技术,为肺动脉高压、难治性心力衰竭及合并多种疾病的情况下进行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此次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成功开展,也标志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在肺高压治疗领域新技术新治疗方式探索中迈出全新的一步,也体现出专家团队高超的诊治水平,为更多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带来心的希望。
两例患者均诊断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重度),靶向药物规范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寻求进一步治疗。手术团队经过充分讨论,仔细评估风险状态和手术指征,决定实施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

术中手术团队将环形导管输送至主肺动脉与左肺动脉开口交界处,根据肺动脉解剖结构走行微调导管形态,紧贴肺动脉内壁。成功对消融靶点进行点对点精准消融,每台手术时间均不到1小时,患者术后各监测指标平稳,无不适主诉,安返病房,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右心导管RHC血流动力学检查示,两位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均有所改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肺血管阻力PVR均得到不同程度下降,心排量CO,心指数CI也相应提升。手术团队将进一步通过3-6个月和更长时间的远期随访观察患者获益,以期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运动能力的持续变化及有效改善,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病例一

患者男性,31岁,3月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偶有胸痛。2024-04-10心超提示右房室增大,重度肺动脉高压;CTA示:主肺动脉增宽;术中通过DSA造影测量主肺动脉末端直径34.1mm,结合CTA和心脏超声,消融导管直径/ 主肺动脉直径=1.1/1, 选择37.5mm规格的PADN导管进行消融。

肺动脉及消融造影: 


左前斜20°+头位20°

正位+头位20°

消融造影


右心导管RHC血流动力学检查示:
术后待患者心率恢复,再次检测患者心排量,术后即刻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 下降11.4%,肺血管阻力PVR下降8.5%,术前心排量CO上升6.3%,心指数CI提升9.1%

病例二

患者女性,28岁,患者2022-05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喘,2023-03-21患者就诊,心超提示:右室增大伴轻度偏多三尖瓣反流、重度肺动脉高压;CTA示:主肺动脉增宽;通过DSA造影测量主肺动脉末端直径45.4mm,结合CTA和心脏超声,消融导管直径/ 主肺动脉直径=1.1/1, 选择50mm规格的PADN导管。

患者肺动脉解剖结构变异,主肺动脉增宽,肺动脉主干高度短,手术极富挑战,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在DSA造影指导下,顺利输送一次性使用环形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至主肺动脉与左肺动脉交界处,根据肺动脉解剖结构走行微调导管形态,将环形导管在主肺动脉与左肺动脉开口交界处紧贴肺动脉内壁,实施点对点精准消融。

肺动脉及消融造影:


左前斜20°+头位20°

正位+头位20°

消融造影

右心导管RHC血流动力学检查示:
术后待患者心率恢复,再次检测患者心排量,术后即刻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 下降11.5%,肺血管阻力PVR下降23.4%,术前心排量CO上升8.2%,心指数CI提升7.1%
肺动脉高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除了靶向药物治疗、房间隔分流器等,治疗手段相对有限。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发明,作为中国原创技术,通过消融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心排出量、降低肺动脉压力、抑制肺动脉病理性重构、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心脏功能,进而实现一次微创手术长期获益的效果,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期待未来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和深入探索,进一步揭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效的诊治方案,造福更多患者。


阅读数: 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