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停跳!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海生教授团队成功植入全球最小“人工心脏”,患者康复出院

2024年4月18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陈海生主任团队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敏教授成功在心脏不停跳下为1名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全球最小“人工心脏”——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这标志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再次迈上新的高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患者为48岁中年男性,患有慢性心衰长达数年,1月余前出现活动后气促加重,伴胸闷、心悸,休息数分钟方可缓解,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夜间平卧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在外院治疗无明显好转,遂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入院后,陈海生教授团队吴丽映副主任医师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超声报告显示:普遍性室壁运动降低、全心扩大、主动脉增宽并轻度主动脉瓣返流、重度二尖瓣返流、轻中度三尖瓣返流、轻度肺动脉高压、少量心包积液、左室容量增大,射血分数降低(LVEF:24%,LV:64mm)。经过陈海生教授团队和吴敏教授等专家详细诊断和分析,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 IV级,属于终末期心衰,病情严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陈海生解释:“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出现异常,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这些患者已无法靠药物或常规治疗来改善,甚至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猝死风险,而挽救他生命的办法,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或者植入‘人工心脏’”。


可是,心脏移植不仅供体极为难得,而且移植后长期服用抗排异和激素类药物极有可能引起严重感染。就算选择心脏移植,患者很可能在等待供体的时候死亡。

面对患者如此危重的病情,陈海生教授组织院内外多学科专家会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专家们一致认为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避免心脏移植后长期的抗排异药物服用,另一方面如果将来他的心功能恢复还可以撤除装置,不需要再进行心脏移植。


同时,经过充分探讨和综合研判,陈海生教授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复杂,且有十数年的吸烟史,若采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停跳的方式植入人工心脏,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也增加不少风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陈海生教授团队最后决定采用正中开胸心脏不停跳的手术方案。

4月18日,陈海生主任、吴丽映副主任医师联合吴敏主任,与体外循环组及手术室团队等多学科紧密配合,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期开展。当天恰逢哥伦比亚医院的四位LVAD相关外宾专家到访,使得手术过程结合了国内外经验,建立体外循环,在正中开胸心脏不停跳下,于心尖部位植入泵头、端侧吻合LVAD人工血管与患者升主动脉……每一步,手术团队都走得细心又谨慎。最终,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并连线开机工作,其迅速迸发出的强劲动力,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激动不已。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意味着历时数小时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患者转入ICU监护治疗,经过12小时的悉心监护后顺利拔管,精神状态良好,在监护室医护人员的精心看护下已在快速康复当中。经过广州市一心外医护团队的悉心治疗,患者一周后转出普通病房,顺利康复出院。目前患者已出院在家两周余,整体情况十分良好。患者及家属十分感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让他重获新生,给家人们带来了“心”的希望。

本例手术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首次将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于心衰患者,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充分展现了陈海生教授团队在终末期心衰疾病处理方面的精湛水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承,并在2017年1月正式更名为“心脏大血管外科”,目前拥有开放病床43张,ICU病床6张,硬件设施齐全,包括全高清胸腔镜、体外循环机、ECMO、IABP等大型医疗设备,集临床、专科ICU、体外循环于一体。学科带头人为全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硕士生导师陈海生教授。科室常规开展急性A 型夹层全弓置换手术、B 型夹层/腹主动脉瘤介入腔内隔绝术,高龄重症风心病换瓣手术及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置换术(T A V R),冠心病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以及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手术、LVAD(人工心脏)置入手术。微创心脏手术及杂交手术为科室特色品牌。


阅读数: 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