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特别策划丨跨过山河大海——中国体系建设走向世界



胸痛中心 

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路径

在医疗体系建设中,以胸痛中心建设为代表的学科中心的建设,可谓举足轻重。201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创建我国第一家区域协同型胸痛中心;2013年9月,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017年国家卫健委发布《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胸痛中心的建设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领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实施路径。

经过13年的努力,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已经形成,全国333个地市、州中330个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覆盖99%地市州、96%的县。近5年胸痛中心数据库显示,共救治超325万急性心梗患者,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有效提升院内救治质量。

回首十三载春秋,胸痛中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新型心血管防治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等学科中心纷纷成立。


冠脉介入治疗质控体系

展示介入强国的姿态

2009年,卫生部批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作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冠心病介入),各省级质控中心也渐次建立,正式开展全国冠心病介入诊疗医疗质量控制有关工作。质控的内容可分为 4 类,即基本指标(包括总例数、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漏报率)、治疗相关指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进行介入治疗的病变中动脉狭窄程度≤50%病变的比例等]、器械使用相关指标[例均支架数、例均球囊数、药物洗脱支架(DES)使用比例等]以及综合评价指标。

十五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总病例数稳定增长。在病例数增长的同时,直接PCI比例、手术死亡率、单个病例支架平均数、药物涂层支架球囊应用等质控数据持续更新改进,充分体现出我国冠心病介入的发展态势良好,展示出中国从介入大国迈向介入强国的姿态。


iHEC

持续提升高血压慢病管理能力

2019年1月19日,在中国高血压联盟和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大力推动下,“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简称iHEC)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区域iHEC体系,运用蓝牙、无线远程网、Internet广域网等前沿通信技术,建立连接多种检测设备的诊疗及随访网络,打造标准化的技术平台。通过高血压诊治行为规范化,最终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实现高血压管理智慧化。


iHEC发展至今,已有435家参与建设医院、190家建设完成医院、223,141例患者,共完成1,561,395人次血压检测和260,342人次动脉硬化筛查,成功实现标准化评估、智慧化治疗、规范化测量和全程化管理。



心血管健康指数 

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

随着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在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17)上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国家级高度立体扫描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综合性指数——“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na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dex,CHI)宣告诞生。2018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教授在提案中指出,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建议以心血管健康指数为抓手,助力健康中国。2018年10月2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摘要已于在《柳叶刀》在线发表。

2023年5月2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 2023 版》(CHI)在东方会期间发布。新版CHI从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疾病救治情况和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5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更新纳入17个数据源,共更新23项指标。


过去的7年里,全国水平CHI得分增加了10分,表明中国心血管健康管理水平在稳步提升。未来,CHI仍将继续发挥力量,协同政府卫生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让中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既有刻度,又有温度。

审核:梁春    钱菊英

转自|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阅读数: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