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汇总了JACC: Asia杂志2024年1-4月发表的心脏疾病风险系列研究概要,原文请识别二维码,一键直达
JACC: Asia. 2024 Feb, 4 (2) 150–160
严道小词典:
严道小词典帮您更好的理解本项研究的临床价值
芳香化酶是雄烯二酮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合成主要是由外周组织中肾上腺内的雄激素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而来。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通过作用于芳香化酶达到阻断雌激素合成的目的。雌激素主要产生的器官为卵巢,而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的雌激素来源为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催化下转化为雌激素,因此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针对绝经后或绝经前高危人群,联合去势治疗(OFS),达到内分泌治疗的目的。
注意:AIs代表药物为:*曲唑、*美坦等
研究背景
内分泌药物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在肿瘤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AIs非选择性地抑制外周组织中由芳香酶催化的雌激素合成。相反,像他莫昔芬这样的SERMs则发挥着组织特异性效应。他莫昔芬和AIs已被作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药物。
在绝经后女性中,AIs是首选药物,因为它们已被证明在辅助治疗时能够减少乳腺癌患者10年死亡率,并在姑息治疗时改善总体生存率。然而,与他莫昔芬相比,AIs是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是有争议的,尤其对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先前的队列研究表明,接受AIs的乳腺癌患者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此外,这些患者与AIs相关的心律失常风险也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加。具体增加哪种心律失常发生并不清楚。
众所周知,雌激素的耗竭与提前绝经患者的房颤(AF)风险增加有关,而AIs则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其会不会在乳腺癌患者中增加AF的风险是个未知数。
近期来自中国香港的Isaac Ho教授等在《JACC:Asia》上发表了一项与他莫昔芬相比,乳腺癌患者使用AIs是否与新发AF风险增加有关的研究Neuroticism and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 Observational Epidemiologic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研究方法
对199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香港接受辅助激素治疗的5,707名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3.9 ± 11.2岁,99.9%为女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年满18岁,这些患者接受了AIs(AIs组,n = 4,878)或他莫昔芬(他莫昔芬组,n = 829)的治疗。同时接受AIs和他莫昔芬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研究结果
在8,863患者年(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随访时间总和为8,863年,由不同数量的患者随访不同时间长度累积得到的)的随访后,与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AIs治疗的患者新发心律失常的趋势更多(0.62 vs 0.30每100患者年;粗略风险比[HR]:2.05;P = 0.053)。心律失常风险的差异主要由AIs组的新发AF的发病率更高所驱动(0.59 vs 0.27每100患者年;粗略HR:2.18;P = 0.046)。在多因素分析中,AIs的使用被确认为新发AF的独立风险因素(调整后HR:2.75;P = 0.01)。
研究结论
在被处方辅助激素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AIs与新发AF风险增加有关。在接受AIs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应考虑对新发AF进行定期监测。
JACC: Asia. 2024 Feb, 4 (2) 138–147
研究背景
神经质是五种人格特质之一,其特征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易怒和担忧。虽然已知神经质与心理特质、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相关,但神经质与房颤之间的关联尚不可知。
房颤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和饮酒)。心理因素(如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创伤如失去孩子)也与房颤风险增加有关。
近期Tae-Min Rhee教授等在《JACC:Asia》上发表文章,研究了神经质与房颤之间的流行病学和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
从英国生物库全国性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选择没有心房颤动病史的个体。根据自我问卷中12个神经质行为领域的中位数总结分数将参与者分为两组(高和低)。使用治疗权重的逆概率比较神经质评分组之间的10年房颤风险。神经质与房颤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2样本汇总水平孟德尔随机化和逆方差加权方法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394,834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6.3±8.1岁,45.9%为男性。在10年的随访中,有23,509人(6.0%)发生了房颤。与低神经质组相比,高神经质组(≥评分4分)发生房颤的风险显著增加(治疗逆转概率加权调整后HR:1.0 5;95%CI:1.0 2~1.0 9;P=0.005)。在亚组分析中,年龄较小、体重指数较低或不吸烟者/戒烟者由于神经质评分高而特别容易增加房颤风险。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神经质评分的增加与房颤风险的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OR=1.06;95%CI:1.02~1.11;P=0.007),但没有反向因果关系的证据。
研究结论
神经质与房颤之间存在显著的纵向和因果关系。综合护理,包括心理健康筛查和管理,可能使高危人群受益。
编译:何宇欣,MD
03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0%以上。目前有几种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来评估高风险人群并指导治疗,包括Framingham风险评分、汇总队列公式(PCEs)和SCORE(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模型。
其中,欧洲心脏学会针对欧洲人群提出的SCORE和SCORE-老年人(SCORE-Older Persons,OP)是由于对源自美国数据的Framingham风险预测模型适用性的担忧。SCORE模型提出后,已被广泛用于计算10年内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根据地区差异进行校准。然而,由于SCORE模型的局限性,如对心血管疾病总负担的低估,又开发了SCORE2和SCORE2-OP模型,分别用于估计年龄在40至69岁和7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10年全因风险。
在东亚,包括SCORE在内的西方国家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被广泛使用。然而,SCORE和SCORE2模型在亚洲人群中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因此,在普通亚洲人群中SCORE和新开发的SCORE2模型是否有效仍未可知。本研究旨在评估SCORE、SCORE-OP、SCORE2和SCORE2-OP在韩国(东亚)人群中的表现。
近期JungMin Choi教授等在《JACC:Asia》上发表文章,通过使用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服务(nhis)数据库健康筛查人群的基础队列数据,评估了SCORE/SCORE-OP和SCORE2/SCORE2-OP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在韩国(东亚)人群的效能。
研究方法
从2004年到2005年,受试者被分为5个年龄组: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使用SCORE、SCORE2、SCORE-OP和SCORE2-OP模型计算受试者的心血管疾病预测风险。对随访到的事件发生和所预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
共有324,384名受试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1.4 ± 7.3岁;SCORE/SCORE2组女性占37.9%,平均年龄73.0 ± 2.8岁;SCORE/SCORE2-OP组女性占47.5%)。在9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SCORE/SCORE2组和SCORE/SCORE2-OP组分别有15.0%和28.9%发生了心血管事件。
研究显示,SCORE/SCORE-OP模型在偏年轻男性(40-49岁)和女性(40-59岁)中低估了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在老年组中则高估了风险。相比之下,SCORE2/SCORE2-OP在所有年龄组和全部性别中均高估了风险。
与SCORE/SCORE-OP相比,SCORE2/SCORE2-OP在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oncordance index,C-index)没有显示出有改善。
校正曲线(calibration plots)则显示,SCORE2优于SCORE,但不支持SCORE2-OP优于SCORE-OP。
研究结论
SCORE2/SCORE2-OP和SCORE/SCORE-OP都高估了心血管疾病风险,性能较低。SCORE2/SCORE2-OP相比旧版本略有改进,但对东亚人群需要进行修改。
JACC: Asia. 2024 May, 4 (5) 389–399
目前左心室 (LV) 熵在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熵是图像复杂性的典型度量,可以通过计算图像内的所有信号强度值来量化组织异质性。先前的研究报道,源自 LGE-CMR 的 左室熵分别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率相关。
近期《JACC:Asia》刊载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玉成教授团队的前瞻性研究“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eft Ventricular Entropy From T1 Mapping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该研究阐明了T1 Mapping左心室熵值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价值。
研究共入组748 名接受心血管磁共振 (CMR) 的 HCM 患者。左心室熵通过平扫T1 mapping序列进行量化。使用竞争风险分析和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以确定左心室熵分别与心源性猝死 (SCD) 和心血管死亡 (CVD) 的潜在关联。在中位随访 43 个月期间,共有 40 名 HCM 患者经历了 SCD,65 名患者经历了 CVD。在整个研究队列或晚期钆增强 (LGE) 程度较低 (<15%) 的亚组中,左心室熵增加 (≥4.06) 的参与者更有可能经历 SCD 和 CVD(所有P < 0.05)。在对欧洲心脏病学会预测因素和高 LGE 范围(≥15%)的存在进行调整后,根据多变量竞争风险分析和 CVD,左心室平均熵是 SCD 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所有P < 0.05)。HR:1.06;95% CI:1.03-1.09;P < 0.001)通过多变量 Cox 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源自平扫T1 mapping的左室熵反映了心肌组织的异质性,是 HCM 参与者 SCD 和 CVD 的独立预测因子。
编译:郭宇超,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