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成都聚,巾帼英才展芳容!
2024年4月19日,第十五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CCC 2024)暨第一届四川省医药数字化科技应用学术会议盛大召开,其中,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主办的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吸引了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心电生理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应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共同探讨心衰治疗的未来趋势。
会议伊始,由陈柯萍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学会多年来对女医师联盟工作的不懈支持与帮助。此次学术活动旨在促进知识交流,启发思维,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为各位带来电生理起搏和心衰治疗的新启发。
Session 1:探索心力衰竭治疗新境界,生理性起搏开启未来篇章
▼▼▼
第一个Session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刘兵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童琳教授共同主持。
陈柯萍:心衰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反应性预测
陈柯萍教授就心衰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反应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她指出,LBBAP-CRT的反应率存在波动,平均在70%左右。尽管LBBB患者通常反应较好,但仍有10%-20%的患者对治疗无反应。她强调了除QRS波宽度和LBBB形态外,女性、基线左室大小、非缺血性心肌病、QRS波缩窄程度等因素在预测反应性中的重要性。此外,她还提到,心脏磁共振特别是晚期钆增强(LGE)成像,对于预测LBBAP-CRT的反应性及选择CRT策略具有重要价值。LGE阴性患者对LBBAP-CRT的反应率显著高于LGE阳性患者,表明CMR-LGE在筛选可能从LBBAP中获益的患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邹建刚:传导系统起搏的证据与展望
邹建刚教授就传导系统起搏(CSP)的证据与未来展望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传导系统起搏作为一种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特别是LBBP,在维持正常希氏-浦肯野系统激活的患者同步性方面,以及通过纠正LBBB实现再同步方面,展现出了稳定的起搏参数和良好的左心室电-机械同步性。他强调了LBB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LBBB患者中,LBBP相比双室起搏(BiVP)在电生理再同步和心功能改善方面表现更佳。2022年的LBBP-RESYNC研究作为首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LBBP在提升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的优越性。邹建刚教授还提到了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这些研究将评估LBBP与BiVP在CRT中的临床结果和心律失常差异,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刘兵: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器械治疗
刘兵教授针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器械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她首先回顾了既往指南中关于这一患者群体的治疗建议,强调了抗凝治疗、心衰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以及器械治疗在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性。她特别提到了CSP技术,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LBBP,作为CRT治疗心衰患者的新选择。此外,刘兵教授还讨论了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23中关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ICD和CRT的推荐,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薛小临:TAVI术后起搏植入的思考—RVP,CRT还是CSP?
薛小临教授深入探讨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后起搏植入的策略选择。她首先分析了TAVR术后可能导致传导阻滞的解剖基础,并讨论了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预测因素。她指出,TAVR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存在不同的起搏方式选择,包括右室起搏(RVP)、CRT和CSP。薛小临教授强调,HBP和LBBP作为CSP的两种形式,在TAVI术后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可行性和效果。她引用了多项研究,证实了与传统右室起搏相比,CSP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的潜在优势。对于TAVR术后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CSP/LBBP作为一种成熟的疗法,因其生理性的起搏位点,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童琳:CCM单中心应用体会及病例分享
童琳教授分享了其中心关于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单中心应用体会及病例。自2022年4月以来,该中心已成功为8名患者植入CCM装置。她详细介绍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过程、术后管理以及随访结果,展示了CCM在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衰住院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效果。此外,她还提出了关于CCM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窄QRS波心衰患者的CCM效果、ICD植入时机的再评估,以及CCM与其他心脏装置合用的注意事项,未来还有优化空间。
Session 2:无导线起搏技术,引领心脏器械治疗新潮流
▼▼▼
第二场Session由陈柯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明江教授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李锦教授共同主持。
宿燕岗:传导系统起搏(CSP)与CRT:替代?互补?
宿燕岗教授就CSP与BiV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CSP技术出现之前,BiV是CRT的唯一选择。随着CSP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纠正CLBBB方面显示出的优势,它已成为CRT的有效补充。宿燕岗教授通过比较CSP与BiV的疗效、起搏阈值、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强调了CSP在CRT中的重要地位。他还讨论了CSP与BiV之间的选择策略,包括对CRT无反应或植入失败患者的治疗方案。最后,宿教授总结道,CSP与BiV互为补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策略。
李若谷:2023心脏生理性起搏预防和缓解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李若谷教授深入解读了2023年心脏生理性起搏预防和缓解心衰竭的指南。她首先明确了CPP的定义,随后详细介绍了生理性起搏的临床研究证据,包括HBP和BBP的研究进展。她强调了CSP作为心动过缓治疗的一部分,已被纳入国际和国内指南的推荐,并讨论了CSP在不同心衰患者中的适应证和推荐等级。最后,李若谷教授指出,尽管CSP的证据等级大多为C-LD,但鉴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表现,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俞杉:左室电极植入的要点和难点
俞杉教授就CRT左室电极植入的难点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她重点介绍了寻找冠状静脉窦的技巧、静脉造影的关键步骤,以及在面对心脏解剖结构改变时的应对策略。此外,还分享了多种解决冠状窦瓣阻挡、右侧植入难题的技术方法,如使用新型造影球囊导管、3D定位技术等。俞杉教授还强调了多角度显影在CRT左室静脉选择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PCI技术在LV电极植入中的应用。
蔡琳:无导线起搏的患者选择
蔡琳教授就无导线起搏系统的患者选择进行了专业讲解。她介绍了无导线起搏器的设计起源、技术挑战和临床优势,特别是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体积小、重量轻、长寿命等特点。她强调了无导线起搏器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分享了全球及中国上市前临床研究的数据。最后,蔡琳教授总结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适用的患者类型,包括解剖/血管问题、传统起搏器并发症、感染风险高的患者等,为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导。
Session 3 :创新驱动下的治疗革新,CSP与S-ICD共绘心脏健康新蓝图
▼▼▼
最后一个Session由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凌云教授共同主持。
唐艺加:新型CSP工具的临床应用
唐艺加教授分享了新型CSP工具的临床应用。唐艺加教授介绍了CSP的概念和中国专家共识,详细讲解了SSPC鞘管和多种选择,以及与之匹配的起搏导线特点和操作要点。同时,还对比了固定螺旋起搏导线Fineline II和常规螺旋起搏导线Ingevity family的特性和植入技巧。此外,唐艺加教授还展示了Selectra 3D鞘管和Solia导线,以及它们在CSP中的应用。最后,他总结了实现CSP所需的工具和方法,为心脏起搏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视角。
蒋凌云:S-ICD适应症与患者选择
蒋凌云教授深入探讨了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的适应症与患者选择。蒋教授回顾了ICD作为心脏性猝死有效防治手段的发展历程,并详细解读了ICD治疗的适应证指南。她强调了S-ICD在中国大陆的应用情况,并分享了华西医院在S-ICD植入方面的丰富经验,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分布、预防分级、疾病类型及合并疾病的详细数据。此外,还讨论了经静脉ICD(TV-ICD)面临的问题,以及S-ICD技术的优势和推荐植入的患者类型。
秦淑娟:远程程控在CIED管理中的应用
秦淑娟教授详细介绍了5G云技术支持平台(5G-CTP)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远程随访中的应用。她指出,面对我国CIED植入术后随访管理的挑战,5G-CTP技术提供了实时程控技术支持和低延时通信优势。她分享了5G云随访技术的操作方法、紧急情况处理培训、四川应用场景,以及远程随访流程的案例分析。此外,秦淑娟教授还探讨了5G云随访系统在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方面的潜力,为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充分展示了5G技术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充实的学术交流和深入的讨论中,WEP女医师联盟专场圆满结束。通过本次会议不仅感受到女性医师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专业实力,也见证了她们在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陈柯萍教授表示,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女医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能力的舞台,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机会,以加速心电生理女医师的职业发展,共同推动心电生理起搏治疗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