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血管内超声(IVUS)最早应用于人类冠状动脉疾病诊治,实现了腔内影像学(IVI)的首次在体应用;2001年,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首次应用于人体冠状动脉的检测,自此备受国内外术者的高度关注。
几十年间,腔内影像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更逐渐成为了辅助评估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指导PCI和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工具,为患者带来获益。
在此契机下,严道医声网有幸跟随CCEC工作组骨干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一起走进他于美国CRF研修的那段峥嵘岁月,回首腔内影像的应用与变迁,探寻我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精准PCI之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钱杰教授
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成立于1991年,是一个致力于改善世界各地心脏病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非营利组织。其汇聚了诸多专业精干的医学专家、研究专家,应用新技术、药物等手段治疗心脏与血管疾病,组织TCT等世界顶级医学会议,在介入心血管医学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腔内影像及功能学作为CRF的核心科目之一,也吸引着全世界诸多志同道合的术者前往学习。
同时,国际、国内的大型会议的手术演示当中,也开始使用IVUS来指导冠脉介入手术。钱杰教授所在的阜外医院也与时俱进,购置了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初期IVUS机器,可就是这样一个机器,却让在场的医生们犯了难。
“我们医院购买了这样一个机器,但不管是医生还是技术人员,都没有在这方面受过很好的知识培训,对它的认知也非常低,不能够很好地读图或者使用IVUS”,钱杰教授回忆道。
对先进技术与广阔知识的渴求,激发了钱杰教授想要前往CRF深造的决心。历经多番努力,在高润霖院士和医院科室各位领导的帮助下,2005年1月,钱杰教授终于通过了美国Gary S. Mintz教授的严格面试,获批前往CRF学习,成为了第一位在CRF研修的中国冠脉医生。
对此,钱杰教授表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才争取到这个学习机会,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都要尽早前往纽约的CRF和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进行学习。”
就这样,临近中国春节,钱杰教授如约赴美,开启了他的CRF修习之旅。
在美国,钱杰教授不仅见到了诸多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先进的器械,如当时刚刚进入临床的OCT,也对血管内超声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介入诊疗早期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血脂相关动脉硬化进退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在系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IVUS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现实工具,能够让术者极大程度地认识疾病,深入理解介入治疗,包括对血栓性病变、ACS的不同机制、自发性的夹层和血管重构等方面的认知”,钱杰教授讲道。
除此之外,一位中年女患者的就诊经历,也让钱杰教授对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技术有了更为直观地理解。
为何一年会进行两次心脏搭桥?
一天中午,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来到钱杰教授所在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做介入手术。从病史看,该名患者曾做过两次搭桥手术,间隔竟不到一年。从造影来看,患者左主干开口有狭窄,呈现“鸟嘴状”改变,初步诊断为左主干严重病变,但这种情况患者为何会一年内搭两次桥呢?
带着疑问,钱杰教授辅助导管室主任Moses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三项评估,即:功能学FFR、心脏储备CFR、血管内超声IVUS。患者做完血管内超声后,医生们这才清晰地判断出患者的左主干开口其实是一个血管的负性重构,开口的绝对面积确实比左主干体部小,但没有太多的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CFR和FFR也都正常,没有心肌缺血的证据。
谈及当时的情况,钱杰教授依然历历在目,
“这位患者测量的IVUS使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从造影各种角度来看都是严重的狭窄,过去如果在国内,我们可能都直接为她植入支架了,但通过腔内影像IVUS检查及相关功能学的检查,证明这位患者不需要介入或者心脏搭桥的干预,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仅是这个负性重构病例极大地加深了钱杰教授对左主干开口狭窄的理解,在CRF系统全面地学习更是让他意识到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技术的巨大价值,
“以IVUS为代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系统性地刷新了我对介入、对动脉硬化的理解,包含了各种治疗方式,它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对于冠心病的整体研究和介入手术指导,是非常强烈且综合的工具,我希望能帮助国内的更多医生,更好地学习到腔内影像和功能学理论,并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怀着满腔对医学的热忱,钱杰教授顺利完成修习,将这本“武功秘籍”学成并带回祖国。
2007年回国后,钱杰教授受到国内诸多同道、老师的邀请,奔走于全国各地的会议上推广、普及IVUS技术,为我国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但经历质疑,也是新技术普及、推广的必经之路。
在一次针对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手术中,钱杰教授作为IVUS解读者,根据血管内超声为术者建议合适的介入策略和辅助选择适合大小、长短的支架。术者是一位有丰富造影指导介入治疗经验的资深专家,他根据造影选择的支架大小、长短却与IVUS推荐结果不同,他半开玩笑道:
“我做了这么多年手术,病人都很好,你刚刚成为一个独立术者,就能指导我手术吗?”
钱杰教授进一步解释了IVUS发现,与造影相比IVUS测量结果更接近病人的实际血管大小。于是,术者听从了钱杰教授的建议,手术和转播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我觉得这算是一个普及新技术过程中的‘小插曲’,其实这不是年轻医生和老专家个人的‘较量’,在循证医学时代,需要看使用腔内影像和功能学指导是否比造影带给患者更好的即刻和长期预后的改善。”
在CCEC的学术沃土中成长、壮大
明目标而力行,2021年5月29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牵头的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正式成立。以钱杰教授为代表的CRF留学归国成员,纷纷踊跃加入CCEC,立足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功能生理学领域,构建规范化培训体系、多中心协助平台、科研成果创新转化链,让精准医疗在华夏遍地开花。
随着CCEC的持续发展,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工程师以特邀成员的身份加入CCEC,并携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打造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临床、研究、创新成果为一体的高质量学术平台。
“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个事情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钱杰教授表示。
目前,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的普及与应用,推动着全球冠脉介入领域迈向精准PCI新时代。然而,作为PCI大国,我国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技术的渗透率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手术器械的创新、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于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追求,激励着我国术者将目光聚焦于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的临床应用,并深耕于其中。
钱杰教授强调,“我们国家太大了,心血管从业的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他们是主要的群体,是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实践等一系列工作,助力他们快速成长,用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技术为患者谋福祉。”
2024年1月1日,“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公众号及专栏,依托着CCEC深厚的学术底蕴正式上线,将理论结合实践,传递解图、读图,以及功能学相关前沿知识,以更直观、更便捷的方式向广大医师普及,为我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精准PCI建设添砖加瓦。
不仅如此,“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公众号及专栏未来还将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围绕腔内影像及功能学转向培训,培养优质的影像人才,并带动更多青年医生远程讨论、现场观摩病例,系统地提升理论储备和临床诊治能力。
“把这些循证医学证据、知识理论、实践技能,充分地、完整地、科学地传递给每一位医师,让他们更好地武装自己,从而为患者谋取长期的获益”,钱杰教授总结道。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未来,“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公众号及专栏将会源源不断地产出中国原创科研成果,创新更多原研器械,向打造有活力、能创新、能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平台目标大步迈进;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医师通过该公众号及专栏,成长为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星星之火“,点亮我国精准PCI的闪耀星空!
正如钱杰教授所说,“让广大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能够熟练掌握并获取正确的图像解读和功能学结果,并在实践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是我们的目标!”
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医师俱乐部(CCEC)
公众号及专栏正式上线!
扫码关注公众号,
更多精彩学术内容,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