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 Asia:既往LBBB患者TAVR术后随访结局更差

本期JACC: Asia发表了Saito等教授的最新研究《Pre-Existing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提出了TAVR患者术前存在的LBBB与术后高死亡率风险密切相关的观点。

既往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预后

JACC: Asia. 2024 Apr, 4 (4) 306–319

研究背景


TAVR术前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被认为是TAVR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PPI)的危险因素,且增加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术前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否对TAVR患者产生影响尚无定论。

既往研究观察了新发LBBB对TAVR患者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并且,这些研究排除了术前存在LBBB的患者,只有少数研究观察了术前LBBB对患者的影响。Fischer等报道称术前存在的LBBB是TAVR术后早期行PPI的危险因素,但并不增加晚期PPI,且术前存在的LBBB对TAVR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影响。鉴于术前存在与新发LBBB对TAVR术后的影响可能不同,本研究旨在了解接受TAVR治疗患者中已有或新发LBBB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于日本OCEAN-TAVI (Optimized transCathEter vAlvular iNtervention-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registry数据库中于2013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由20家中心完成,在此期间共有7393名患者登记,排除了心电图记录缺失的患者(n = 360)、完全RBBB患者(n = 839)和因永久性起搏器心室起搏导致原始QRS波未知的患者(n = 225)。

最终,有5996名患者被纳入研究,患者被分为3组:无LBBB组、既往LBBB组和新发LBBB组。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TAVR术后2年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是心力衰竭导致死亡、TAVR后心源性猝死(SCD)、30天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并发症。


研究结果


5996名患者中,280名患者(4.6%)术前即有LBBB,而1658名患者(27.6%)TAVR术后新发LBBB。

协变量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LBBB组患者的2年全因死亡率(校正HR: 1.39; 95% CI: 1.06-1.82; P = 0.015)和心血管死亡率(校正HR: 1.60; 95% CI: 1.04-2.48; P = 0.031)高于无LBBB组患者,甚至高于新发LBBB组的全因死亡率(校正HR: 1.43; 95% CI: 1.07-1.91; P = 0.016)和心血管死亡率(校正HR: 1.81; 95% CI: 1.12-2.93; P = 0.014)。

新发LBBB与全因死亡率(校正HR: 0.97; 95% CI: 0.83-1.13; P = 0.75)或心血管死亡率(校正HR: 0.88; 95% CI: 0.66-1.17; P = 0.39)无关。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在既往LBBB组中心力衰竭导致死亡较多。

研究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LBBB发病率增加,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和心肌炎可能是LBBB的发病原因,TAVR患者年龄较大,因此风险高于普通人群,LBBB的发病率也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本研究中,LBBB患者症状更严重,肾功能更差,BNP更高,左心室直径更大,LVEF更低,二尖瓣反流更为严重。LBBB引起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和左室重构,也可能进展为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恶化,因此,观察到的结果是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而非SCD。

本研究的结论为:既往LBBB与TAVR术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此类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TAVR术后应密切随访术前已有LBBB的患者。

专家述评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n Aortic Stenosis: Implications Beyond Pacemaker Implantation

Enrique Gutiérrez-Ibañes

JACC: Asia. 2024 Apr, 4 (4) 320–322

自从使用T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以来,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减少术后常见并发症传导阻滞的发生。其中,新发LBBB尤为突出,因为它不仅常见,而且与较高的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有关。

然而,既往LBBB的预后意义在先前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得到涉及,即使它存在于大约三分之一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并且通常与心肌损伤、心脏增大、劳损或肥厚导致的心脏病有关。这些危险因素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同样非常普遍,这可能解释了该部分人群中LBBB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原因。然而,在接受TAVR的患者中,已存在的LBBB并不被认为是这些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瓣膜植入后没有发生心电图变化的情况下,医生更可能将术前已存在的LBBB视为不见。

在本期的JACC: Asia,Saito等教授撰文对原有LBBB对TAVR患者的预后影响提出了新的担忧。作者观察到已有LBBB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高于没有LBBB的病人;相反,TAVR术后新发LBBB与预后风险增加无关,同时,TAVR术前已有LBBB组的死亡率也高于TAVR术后新发LBBB组。

既往PARTNER试验研究显示,既往LBBB患者TAVR术后的总体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与Saito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相反,Fischer等研究指出,既往LBBB是TAVR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起搏器植入的危险因素,但不会增加总体或心血管死亡率。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在Saito等人的研究中,术前已有LBBB可能是心肌疾患的标志。事实上,在这项研究中,既往患有LBBB的患者慢性肾病比例、左室容积和脑钠肽水平均较高,NYHA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更差,几乎20%的入组患者患有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所有这些似乎都指向更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支持这一假设的另一项数据是,术前已有LBBB患者的预后也比术后新发LBBB的更差。因此,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似乎不仅仅是心脏传导系统障碍,还有潜在的更重的心肌疾患因素。

Saito等教授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进一步研究这种术前已有LBBB的重要性,以进一步评估其对预后、器质性病变和特殊治疗必要性的影响。在当前将TAVR扩展到低风险人群的趋势下,更需要优化的策略来加强对此类患者术后管理。

阅读数: 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