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4.04.17
第363期
近段优化技术可以改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临床结局
刘健、霍黎明、孙宇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冠脉左主干血管供血范围广,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ULM),解剖结构复杂,临床风险高,预后较差,介入医生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和操作技术。既往研究表明近段优化技术(POT,使用长度短、直径与近端主支直径之比为1∶1的球囊改善近端主支支架膨胀及贴壁状况)可以协助改善支架置入即刻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POT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文章介绍
本研究利用弗里堡大学医院的Cardio-FR数据库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本文于2024 年1月发表于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非随机队列研究,纳入Cardio-FR数据库中16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分叉病变层面的包含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靶分叉病变相关心肌梗死和靶分叉病变驱动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在内的复合终点(BOCE)。本研究统计分析部分使用statacrop软件进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6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中近段优化组99例(61%),非近段优化组63例(39%);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6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占69%,真性分叉病变者占39%,平均随访2.25年(822天)。两组间基线临床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非近段优化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近段优化组行预扩张的比例更高、置入支架数量更多、总支架长度更长、OCT 使用率更高。
随访期间,与非近段优化组相比,近段优化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20% vs 37%,p=0.009),主要表现在心源性死亡(15% vs 27%,p=0.26)和靶分叉病变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更低(4% vs 10%,p=0.19),两组间靶分叉病变相关心肌梗死率无明显差异(p=1.0)。(图 1,表 1)
图1:随访期间,近段优化组与非近段优化组生存曲线
表1: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研究终点情况
左主干病变中,近段优化技术、年龄、临床分型与复合终点发生相关。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近段优化技术与BOCE、心源性死亡、任何原因驱动的血运重建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降低相关。(表 2)
表2:Cox回归分析数据
结 论
本研究结论与欧洲分叉俱乐部指南推荐意见一致,支持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术中常规应用近段优化技术。
讨论
既往20年来,围绕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最佳PCI策略的争论非常多。虽然对吻球囊扩张术较为有效,但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使用POT来进行优化。本研究得出结论,2年随访结果提示,优化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2倍,这有力地证明了在ULM分叉病变术中常规应用近段优化技术的价值。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包括研究设计缺乏随机化,病变评估及治疗决策均由术者决定,POT优化组病变更复杂,靶血管STEMI发生率低影响统计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