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阵容
胡新歌 教授(美国华裔心脏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杨杰孚 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会长、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钱菊英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汪 芳 教授(北京医院)
王 华 教授(北京医院)
金 玮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 庆 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孙志军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 江 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黎励文 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 瑶 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附属医院)
董 蔚 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白 玲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徐东杰 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晨 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任景怡 教授(中日友好医院)
储慧民 教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眭子健 教授(Sutter Medical Center Sacramento)
张 毅 教授(Chi franciscan)
李华贵 教授(University of Minnesota)
高 磊 教授(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
范大立 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郑豪义 教授(Francis hospital & heart center roslyn)
郭鸿生 教授(Sacred heart riverbend)
朱伟曦 教授(Regions Hospital, Minnesota)
胡新歌教授首先开场并表示:前一段时间杨杰孚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IF34.3)发表了题为“Mortality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heart failure in China: a nationwide Cardiovascular Association Database-Heart Failure Centre Registry cohort study”(中文译名: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率:心衰中心注册队列研究)的研究论文,是基于中国最大心衰数据库的全国性前瞻性研究,相信很多专家看了都很感兴趣,很荣幸今天请到杨杰孚教授和他的团队跟我们来分享一下这篇研究背后的数据以及心衰防治经验和管理模式。随后,杨杰孚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在线专家热烈讨论。
中国心衰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控形势
▼▼▼
杨杰孚教授在讲课中提到:我国心衰患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过去十年,我国心衰患病率增长近50%。心衰患者死亡率高,心衰5年死亡率等同于一些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甚至更差,是65岁以上人群首要住院原因。与其他心脏病相比,心衰患者诊疗费用巨大,我国每位心衰患者年住院及门诊费用超过3.5万元。心衰治疗效果差,住院时间长,大量心衰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过去做了一些工作:
1.中国心力衰竭发病率、患病率及医疗负担研究:对2017年全国6省25岁以上5244万城镇医保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岁人群心衰患病率1.1%,每年新发心衰人数297万,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3.3次,59.8%心衰患者住院次数≥2次,心衰患者人均每年住院费29746元、人均每年门诊费6023元。估计全国心衰患者总数约1210万。结论:中国心衰患病率及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杨杰孚,詹思延,王华,等. Circ Heart Fail. 2021,14(10):e008406.)
2. 心衰中心注册研究分析我国心衰患者的病因、合并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对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29省169个注册医院31356名住院心衰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6±14%;平均心率83±19次/分,82.5%患者心率>70次/分;60.8%为男性、39.2%为女性,老年患者超过3/4、≥80岁的高龄心衰患者占21.8%,43%为HFpEF、35%为HFrEF;高血压和冠心病是主要病因,其中HFrEF组患者主要病因为冠心病(47.8%)、高血压(47.1%)、扩张型心肌病(31.4%);住院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67.9±13.6岁, HFrEF患者器械植入率非常低(2.1%)。该研究发现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为改善我国心衰防治提供参考(王华、李莹莹、霍勇、杨杰孚等,中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1):865-874.)
3. 完成了国内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的流行病学研究:针对481家医院41708名HFpEF患者的病因及合并症、诊疗及再住院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7.4% HFpEF患者有三种以上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房颤),HFpEF患者1年心衰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为16.4%、全因死亡率8.5%。该研究填补了国内HfpEF研究空白,为心衰防控奠定了基础。(杨杰孚,董吁钢,黎励文,等. Eur J Heart Fail. 2022, Aug 23.)
4. 完成了我国不同性别HFpEF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研究:对2017-2021年心衰中心认证的575家医院51711住院的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且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显示,我国住院HFpEF患者,与男性相比,女性合并症较多,入院时心衰症状重,出院时使用SGLT2i药物较少;出院1年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生心衰住院,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及再住院风险都比男性高;预后的性别差异不受LVEF水平的影响。(Cai A et al. Eur Heart Journal. 2023)
5. 最后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2024年4月刊上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30637名符合条件的成人心衰患者,入选患者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572家医院,入选患者在心衰中心数据库(CCA Database- Heart Failure)的登记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出院时均诊断为心衰。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30天、1年以及3年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率。研究发现,我国心衰患者出院后30天、1年和3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4%、13.7%和28.2%;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居心衰患者死亡原因首位,占全因死亡的71.5%;随着年龄增长,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增长迅速,≥80岁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达到21.6%;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最高;二级医院出院、较低的指南依从性评分,均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王华,李莹莹,柴坷.杨杰孚 Lancet Glob Health.2024 Apr;12(4):e611-e622.)
郑豪义教授:杨教授发表的《Mortality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heart failure in China: a nationwide Cardiovascular Association Database-Heart Failure Centre Registry cohort study》,这篇文章当时一出来我就细读了,读得非常细,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当时我花了大约几天的时间,我写了一封Letter to Editor,已经送到Lancet去了。我觉得你们的数据库是个宝藏,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
张毅教授:有一个问题,刚才看到杨主任这个图,就是全国的各个省的差异,比如说药物、还有ICD,各省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每个省的医保不一样造成差异、还是人口?我想听听国内同行的见解。
杨杰孚教授:主要是参与的医院多少,全国31个省市都在,但是肯定有些地域要少一点。第二,关于器械植入,与地方执行的医保政策有关系,比如说可能江浙沪一带会好一点。另外,与首诊医师有关系,很多病人首诊是到冠心病医生而非电生理医生,他不一定推荐病人到电生理医生来,也许也会觉得放了支架以后就不需要再做ICD可能跟这些有一定关系。第三,国内还是有个传统思想,感觉植入器械等于带了异物,会有排斥心理。几方面原因导致国内器械植入量非常少。
郭鸿生教授:我看了这个文章,数据量非常大,不知道是不是覆盖全国的所有的地区和人群。我想知道纳入的医院里有没有一级医院或社区医院?
杨杰孚教授:社区纳入的少,数据中大约百分之六七十来源于三甲,可能还有百分之二三十是来源于二级医院。
李华贵教授:祝贺你们发表这么好的文章。我对这文章里边的第五个表里边讲MRA也就是醛固酮抑制剂的数据感兴趣,你们是怎么看这个数据的?一般讲,醛固酮抑制剂对心衰会降低死亡危险,那么这个表给我的印象是增加,如何解读。
王华教授:非常感谢华贵教授的提问,这个数据我觉得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中国使用率非常高,就相当于利尿剂的使用,说明在容量负荷过重的病人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率会高,而我们知道容量负荷过重的病人本身也是病情更重的,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您会发现在我们这个数据里面,醛固酮拮抗剂,单因素甚至进行了多因素分析以后,仍然是一个增加死亡率的风险,说明其实是病情更重的一个因素。
这个结果也提示我们,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我们要更全面的去分析和关注。
李华贵教授:心衰的治疗问题,工作做得越好,到最后越难,因为病人越多,到了很多很晚期的病人是越来越难处理。在美国,至少我们这个地方搞的临终关怀,是对一些预后已经非常差的,什么措施都已经耗竭了的病人,作为临终关怀的来处理,不知道中国在这方面怎么样。
汪芳教授:关于临终关怀,在北京主要是协和医院牵头做的比较多,民营还有一些社区医院也在做。社区医院做的比较好的是他们有很多的第三方志愿者,各个社区护理单元、老年驿站,帮着去做一些生活护理的照顾,真正疾病上有问题了,会及时送到医院,目前在北京是这个模式。
朱伟曦教授:今天听杰孚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国内大规模的开展心衰防治,从上到下的推进。我觉得做得很好。祝贺杰孚教授和他的团队,做得很好。
心衰中心建设使心衰防控和管理真正落地
▼▼▼
杨杰孚教授随后表示:我们的心衰预后研究发现,中国心衰患者的死亡率高,特别是在射血分数减少的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衰患者的主要的根本死亡原因,需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心衰治疗现状需改进,需加强指南导向的心衰治疗(GDMT)推广。应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以改善结果。不同射血分数类型心衰患者面临的危险因素不同,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进一步深入探索其病理生理机制,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我们现在治疗现状还是与指南有差异,所以需要改进。
根据这些情况,致力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我们制定了一个心衰防控体系,防控体系的核心是借鉴胸痛中心成功的经验,也在葛均波院士和霍勇教授的领导之下,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们开始组建心衰中心,目的是实施规范化诊疗、让指南落地,建立培训体系,加强长期随访管理,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目标是规范我国心衰诊治和改善心衰患者的管理,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心衰中心是以指南为依据,制定标准,实施认证,我们的具体方法是从医院硬件条件、软件条件、质控标准、药物使用、医生教育、随访流程等方面严格规定了心衰中心建设要求。通过分级诊疗以及制订心衰防控基层版指南,通过“以点带面、分级管理”的策略,自上而下、分阶段有序推进在全国推广心衰中心建设经验。这份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同行的认可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认可。
我们牵头为国家制定心衰分级诊疗方案,该方案2019年5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其中《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明确了不同级别医院的工作重点,明确了分级诊疗路径、转诊标准。心衰中心也纳入《分级诊疗技术服务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形成心衰疾病诊治网络体系,为心衰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心衰中心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24年2月全国有2368家(二级及以下46%)医院申报了心衰中心,共有853家(36%)家通过认证,我们有50家示范基地,现在上传数据是805884例,超过80万。
通过各医院上传的数据显示,心衰中心单位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诊断方面,利钠肽使用率由52%提高到95%,超声心动图使用率由48%提高到85%;治疗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受体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率达到80%以上,房颤抗凝比例由16%提升至70%。得益于规范化诊疗,心衰中心诊治管理模式显著降低了出院后1年死亡率、在住院次数及费用。
胡新歌教授:关于国内心衰中心的建设,尤其是能够推广到各个省市县的下级医院,是心衰防控的关键。我们这边基本上都是各个医院或医疗集团内有一个共识,但是没有全国性的推广。因为杨教授提到的很多问题,心衰患者多、死亡率高、费用高、重复住院多,实际上这么多年我们这边也是同样的问题,可能数据稍好一点,但是基本上还是面对一样的问题。
我认为,患者预后的区别与患者的治疗和所在社区医院很有关系,如果医院里有很好的心衰医生或者团队的话,患者预后就好。
眭子健教授:从研究看出,中国的心衰防控形势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听了杨教授的演讲,看到你们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是把重点放到基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大部分心衰患者都是由基层医生来管理,所以把重点放到基层是非常正确的。
而且心衰中心的认证和效果也非常令人鼓舞,包括指南用药的增加,随访率的增加,住院率的减少。在美国要想取得这样快这样好的成果,在这么短的时间是很难的,像中国这样有可以从上到下的措施,见效可能更加快。
我就有一个问题,心衰病人占床位时间久,这种状况在中国如何应对?
张庆教授:心衰病人如果单纯的只是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容量过负荷,可能在急诊处理完毕就回家了。收入院的多是有合并症的、合并严重感染的,还有病人需要进一步的查找病因、器械治疗等等。比如有的可能是一个初发的心衰,根本就还没有把病因搞清楚,这种病人我们是要收入院。
心衰中心建立以后,我们对于心衰患者出院后的延续管理做的还比较好,我们对很多心血管慢病都纳入了全程的管理,有慢病管理服务包是收费的,我们也开设了网络医院的线上门诊,对一些稳定性的心衰患者的随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眭子健教授:无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还是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真正管理心衰,能够减少住院率的、能够起到作用的手段是心衰团队的门诊随访。我觉得真的要管理心衰病人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随访,尤其是在基层的随访。
刚才张教授提到的华西经验,我觉得很值得推广,但是这样的模式是不是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讨论。
孙志军教授:刚才眭教授提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心衰中心建设面临的一个困惑或者难点。
随访确实不是能达到尽善尽美,因为心衰病人很多都是年老体弱的,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对社交媒体等掌握的不够,依从性理念也不够,再加上年龄大,也不愿意来医院来随访。所以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建了微信群,也有专职护理人员专门定期打电话。加强教育我觉得是非常重要,包括对家属。我们也看到自己数据跟以前比,确确实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让我非常骄傲的是我们辽宁一个县域的医院叫岫岩满族自治县医院,在全国的质控中排名基层版第一,他们也用了很多办法加强教育,包括微信、定期培训教育,带来了非常好的随访结果。
高磊教授:我认为国内心衰中心建立起来,做得非常好,非常的规范,特别是杨主任说到要往基层方面走,这是很好的一条道路。目前中国的心衰治疗方面还不很均衡,在美国的话应该是很均衡的。在这篇文章里三级医院的生存率高于二级医院,可以这样讲,在美国的话,社区医院、大学医院几乎是一样的。很高兴看到国内心衰中心正规的建立起来,而且向基层发展是非常好的方向,谢谢杨主任的贡献。
范大立教授:对于基层百姓,可能需要把心衰管理给简单化,你用这三个药就打勾,查BNP高了就不好,换药,查BNP低了就效果好,所以要把心衰管理简单化、格式化,实际效果可能会要好一些,可能会要对基层要好一点。
钱菊英教授:刚才杨教授在他的报告当中也提到了,对心衰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确实可以看到改善了病人的预后。不同的级别的医院,可能管理水平不一样,在中国确实是一个事实。可能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杨教授也提到心衰中心八十几万患者,中国有1000多万的心衰病人,还有很多的病人可能就是在门诊,并没有来住院,就心衰病人管理来说,越来越规范,杨教授他们做了很大的努力。
守望相助、携手攻坚:
助力中国心衰防控迈上新台阶
▼▼▼
“中美专家对话:探索心衰防治之路”线上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对话以心系患者之心,以守护生命之责,彰显了中美学界守望相助、携手攻坚的决心。面向未来,相信在全球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心衰防控必将开创崭新的篇章,让更多患者重获心健康、心希望、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