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24·研究解读|张毅:Target BP-I研究,肾动脉酒精消融术RDN的降压效果评估


RDN作为近年来高血压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进展一直备受关注,根据能量来源可分为射频消融、超声消融、化学(无水酒精)消融等。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45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通过由Ablative Solutions 公司推出的Peregrine系统进行RDN,可以安全地降低血压,为推进该系统在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TARGET BP OFF-MED和TARGET BP-I试验相继开展。当地时间4月8日,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ACC.24)LBCT Ⅴ专场公布了TARGET BP-I试验结果。


严道医声网

特约解读专家

张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研究背景

全球约有12.8亿的高血压患者,我国约有2.45亿,全球成年人口约1/3罹患高血压。笔者在北上海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城市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3%,因此,随着未来城镇化与老龄化的进展,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还会持续增高。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进一步将目标血压降至130/80mmHg,可以使患者进一步获益。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平均高血压控制率约在13.8%,我国高血压控制率约在16.8%;因此,进一步丰富降压药物与手段,优化血管管理策略,是目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基于射频能量和超声能量的肾动脉消融术RDN作为高血压微创手术治疗手段已相继于去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高血压治疗,可以作为现有高血压控制手段的重要补充。

既往,通过经皮肾动脉血管壁内注射无水酒精的化学消融RDN已完成了三项临床研究。其中,First-in-man研究在17例高血压患者中在6个月时降低了22mmHg的诊室收缩压(Cardiovasc Revasc Med 2015)。而Peregrine化学消融RDN的上市后研究证明,化学消融RDN在真实世界背景下,在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可以实现10mmHg的24小时收缩压降幅和20mmHg的诊室收缩压降幅(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21)。最后,新近在没有降压药物治疗的背景下,研究者进行的Target BP off MED研究在106例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证明了化学消融RDN与假手术组对比,在24小时和诊室收缩压降低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降幅分别为1.5mmHg和4.6mmHg(Eurointervention 2023)。在以上研究背景下,研究者进一步设计了在降压药物背景下的On-MED研究,此次年会公布的Target BP-I研究结果,拟探讨化学消融RDN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

Target BP-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假手术对照的临床试验。

研究者入组了稳定接受2-5种降压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的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其诊室SBP在150-180mmHg,诊室DBP在90mmHg以上,且24小时动态收缩压在135-170mmHg。经过4周的导入期,患者被1:1分配至化学消融RDN治疗组和假手术组。主要终点是患者随访3个月时的24小时SBP的降幅。同时,研究者还评估了患者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的降幅和降压药物的调整和服药依从性。

研究结果

Target BP-I研究共招募了301名符合标准的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6岁;75%是男性,23%为糖尿病患者,20%的患者服用了5种或5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患者基线的诊室血压为146/87mmHg,平均24小时血压为164/99mmHg。化学消融RDN手术时间为平均56分钟,手术成功率为32.7%,平均每个患者处理了2.2根动脉。随访3个月时,化学消融RDN组与假手术组的24小时SBP降幅分别为-10±14.2mmHg vs -6.8±12.1mmHg(组间差异-3.2mmHg,P=0.049)。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诊室血压方面,化学消融RDN组与假手术组的SBP降幅分别为-12.7±18.3mmHg vs -9.7±17.3mmHg(组间差异-3.0mmHg,P=0.17)。两组之间的24小时和诊室DBP降幅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降压药物使用方面,两组患者没有经过药物调整的比例分别为92% vs 93%,但是两组达到完全的用药依从性的比例在基线为43% vs 41%,和3个月随访时的51% vs 49%。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化学消融RDN组报告了更多需要干预或者药物调整的低血压的发生(4% vs 0%,P=0.02)。

研究点评


无水酒精消融作为RDN领域除了射频、超声和冷冻之外的第四种消融能量,此次公布的Target BP-I研究,证明了其在3个月随访时带来了3mmHg左右的24小时动态SBP的降幅,达到了研究主要终点的阳性标准。然而,结合其在Off-MED研究的阴性结果,以及此次On-MED研究诊室血压方面的阴性结果,很难说这种消融技术具有超越射频和超声能量的前景。

如果单独看与基线相比的降幅,在3个月时化学消融RDN带来了10mmHg的动态收缩压的降低和12.7mmHg的诊室收缩压的降低,仅仅治疗组的降幅而言,在3个月时化学消融有超过射频和超声能量RDN的趋势。然而,本研究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在试验期间对降压药物做很好的控制。虽然两组患者号称没有调整降压药物的比例高达92%,但是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仅显示为40%-50%,也就是大多数患者存在药物自行调整的情况。这显然对最终的降压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我们还需要去观察化学消融6个月随访的治疗效果,根据射频与超声RDN的经验,似乎6个月的降幅较3个月可能还要再低一些。我们不确定化学消融RDN会否因为术式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结果。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安全性终点方面,化学消融RDN显著增加了需要处理的低血压的发生率,这在既往的RDN临床研究中较为少见,这是否和消融能量的递送不同有关,也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总体而言,化学消融RNA作为一种新型的RDN手术方式,经过了4项相关临床研究,证明了其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前景。但是,未来我们如何在几种RDN消融方式之间做取舍,未来这个市场会是射频独大,还是百家争鸣,还都未可知。


阅读数: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