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24·中国之声|潘文志教授展示PAR-TAVR的PHASE原则及临床研究结果


北京时间2024年4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代表心内科结构团队,应邀参加2024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会议,在ACC与亚太青年俱乐部联合论坛发言题为“使用自膨胀瓣膜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PHASE原则和临床结果”的讲课。潘文志教授团队应用近百例PAR患者TAVR,归纳总结了相关手术经验,此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PHASE原则,并总结分析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

潘文志教授进行现场汇报


在中国,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 AR)的发病率高于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但是,由于瓣环扩张、瓣膜无钙化点等解剖特点,单纯性主动脉瓣返流(pure AR, PAR)并未被纳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适应症。PAR-TAVR容易出现植入瓣膜锚定困难和移位,目前无一相关瓣膜器械获批上市,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外科手术。应用自膨胀瓣膜TAVR治疗PAR具有较高挑战性,经常出现瓣膜移位而转外科手术,或者需要瓣中瓣植入,且起搏器植入发生率非常高。针对目前手术策略的缺陷,潘文志、周达新教授提出基于无冠窦支点法(NCPI)的PHASE原则,由“P”(Pivot,NCPI,以室间隔或无冠窦作为支点进行瓣膜释放)、“H”(High speed,快速稳定释放)、“A”(Anatomy,术前CT解剖评估,尤其是瓣环大小及室间隔突出点)、“S”(Slow,缓慢脱钩及撤出系统)、“E”(Echo,术中TEE超声仔细评估)五大部分构成。该策略强调起始高位定位(无冠窦底以上1-2 mm),人工瓣膜在左冠窦处深插、另一端顶住无冠窦支点,使得无冠窦处瓣架微微内凹,形成稳定的力学结构,从而确保人工瓣膜稳固锚定在原位。具体定义为:瓣膜在完全释放前,无冠窦的植入深度为-2—2mm,且瓣膜支架下端内凹,而左冠窦及右冠窦的植入深度均大于2mm。

随后潘文志教授详细介绍了单中心92例PAR患者的基线数据、TAVR手术以及术后情况。在92例PAR-TAVR患者中,43例应用NCPI法,49例应用常规放法。两组患者的基线和术前心超数据无显著差异,冠脉CTA提示NCPI组瓣环周长、左室流出道直径、窦官交界处直径较常规组偏小。NCPI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显著优于常规组,按照VACR-3定义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7%和65.3%(P<0.001),术中瓣中瓣发生率分别为2.3%和22.4%(P=0.001),术后起搏器植入率分别为9.3%和28.6%(P=0.02)。应用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包括NCPI(风险比 0.15,95% CI 0.03-0.91,P=0.039)和瓣环角度(风险比 0.93,95% CI 0.87-0.99,P=0.036),而与瓣环内径、流出道内径、手术时间段无关。

潘文志教授团队认为应用TAVR治疗PAR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在没有专用的PAR的TF-TAVR瓣膜时,可减轻患者手术痛苦,使更多PAR患者得到治疗。采用PHASE原则、应用NCPI法进行瓣膜植入可获得较好的手术结果,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起搏器植入及瓣中瓣的概率。PHASE原则(NCPI法)的提出可能作为PAR-TAVR治疗的重要技术理念,推动PAR介入治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阅读数: 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