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多久,方为执着? 思多远,方为远见?
十岁的CHINA VALVE(HANGZHOU)正在尝试用一岁一岁的积淀,来书写答案。
2024年,正是CHINA VALVE(HANGZHOU)举办的第十年。十年前,带着“推动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发展”的初心,第一届CHINA VALVE(HANGZHOU)在杭州举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室里,承载着186位心血管医师学习和了解瓣膜病介入技术的热情。十年后的今天,CHINA VALVE(HANGZHOU)已然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瓣膜病诊疗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吸引众多医师相聚线上线下进行交流讨论。
这十年,CHINA VALVE(HANGZHOU)见证着、推动着,也引领着技术发展;如今伴随着全球瓣膜病介入技术新的潮流涌起,也迎来了总结、再出发的时刻。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恰逢第十届CHINA VALVE(HANGZHOU)即将于2024年4月15~21日召开之际,大会有幸邀请到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进行采访,请他以行业的视角去回看与CHINA VALVE(HANGZHOU)这十年的奋进征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
01
独行疾,众行远
“独行疾,众行远。”这是近两年葛均波院士在与国内专家交流时常常会引用到的一句谚语。回溯葛均波院士与CHINA VALVE(HANGZHOU)的渊源,这句话同样也是写照。
众所周知,全球首例TAVR手术开展于2002年。受制于种种因素,我国在时隔八年后,才由葛均波院士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TAVR手术。在此期间,全球TAVR技术的循证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证据,极大地推动了TAVR手术适应证的更新。尤其是2010-2011年相继公布的PARTNER I-A、PARTNER I-B研究结果,更是证明了TAVR在外科手术禁忌和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循证研究的积累、国外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的兴起、国内首例TAVR手术的成功开展……种种事件的发生无一不在燃动着中国心血管医生学习和了解TAVR技术的心。然而,由于我国临床上无相应临床产品获批,国内TAVR技术迟迟无法得到良好的普及和推广。
“在2010年之前国内没有相关产品的时候,有一些专家会从香港购置产品来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因为临床需求在,的确有很多病人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而药物治疗又没有效果。”葛均波院士说。
此类现象的发生,则引发了领域内专家对早期TAVR技术普及的思考:
新技术方兴未艾之时,如何在规范的同时推动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因个人摸索导致的损害?
独行疾,众行远。一个人单独行动,可能走得很快;而许多人并肩合作、一起行动,互相帮助、彼此支撑,或许才能走得更长远。
2015年9月4日~5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的倡议下,葛均波院士的引领下,以及国内多位心血管介入专家的支持下,第一届CHINA VALVE(HANGZHOU)在杭州顺势举办。首届大会以培训为主题,设置学术讲座、手术转播、病例讨论、模拟器操作等环节,邀请国内众多介入医师参会交流,旨在为广大心血管介入医师搭建培训交流的舞台,推动TAVR技术的良性普及与发展。
到了第二届会议举办之时,CHINA VALVE(HANGZHOU)即与国际知名结构性心脏病大会CSI达成合作,开始邀请影像科、麻醉科、心内科、心外科以及多位国际知名瓣膜病介入专家和东南亚医生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如何将手术做得更好、如何减少并发症、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周全的医疗服务,强调多学科合作。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当时的思路是对的。当年我们邀请国外专家或者说导师来教授我们如何进行血管准备、患者评估等内容,果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逐渐走向了一个健康的道路。”
如同葛均波院士近两年在诸多场合中所谈到的,未来疾病诊疗应跳脱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转而以一个整体观来看待病人,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探索新的诊疗模式,为病人提供恢复快、花费少且痛苦更小的治疗或照护。这与CHINA VALVE(HANGZHOU)早期的交流理念不谋而合。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葛均波院士也因此对CHINA VALVE(HANGZHOU)在过往十年对我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CHINA VALVE(HANGZHOU)不仅见证、推动了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的发展,而且对心内科、心外科、影像、麻醉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复刻冠脉技术发展的道路
岁序如流水,滔滔不肯休。
技术潮流不断向前奔腾,冲刷出新的河床。十年间,我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瓣膜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医生对治疗各类瓣膜病的方式变得愈加微创化,经导管介入治疗发展到今天,不仅覆盖主动脉瓣,还涵盖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能成熟开展此类技术的医生和中心逐年增加。此外,国内器械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在为临床技术的发展赋能,无论是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还是肺动脉瓣,现阶段都有具备独特临床优势的国产自研瓣膜器械问世,为临床诊疗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这个技术包括冠脉介入技术,我们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经过我国医生在一段时间里的研究再创造,现在我们不敢谈领跑,但总归是在跟跑的路上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临床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对医疗创新转化的提倡,我们会看到局部领域,我们国家的临床医生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更适合中国患者的临床器械,比如二叶式主动脉瓣的器械研发和研究等。所以在未来我们国家大趋势之下,医疗器械创新驱动中,瓣膜介入可能和冠脉介入一样,会在某些领域领跑整个行业。”
新形势下,更呼唤我国心血管医师开拓创新,顺时代同频共振。
“我们看到去年全国PCI手术总量超过了160万例,而20年前全国一年手术量不过1.6万例左右,根据去年上报的数据我们在今年年初可能就会达到1.6万例PCI手术量。反观我国瓣膜介入手术量累计至今应该约有4万例左右,这正好像二十年前我们冠脉走的路径一模一样。”
通过对比我国冠脉介入和经导管瓣膜介入年手术量增长趋势,葛均波院士指出,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器械的问世,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更多中心和术者掌握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会与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路径相似,最终演变为瓣膜病治疗的常规方式之一。
只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纵使有术者能掌握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也可能没有良好的影像学、麻醉及心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团队能为其保驾护航。
这也引发了现阶段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是建立成熟的双向转诊体系,还是加大对基层及边缘地区医护人员的培训?
“最近吴永健教授正在研发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术者评估TAVR手术中患者究竟需要多大尺寸、何种类型的瓣膜,以及瓣膜需要在何处释放,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多高等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成熟,葛均波院士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03
十年展望
高歌激起千重浪,更向潮头奋楫行。
十年是一道历史印记的长度,更是一个奋进坐标的维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历经十载发展,如今的CHINA VALVE(HANGZHOU)已然凭借着高质量的学术交流、高水平的平台搭建和高标准的教学培训,为广大瓣膜介入医师搭建了一个开放共荣的舞台,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0年前我们中国当时做冠脉介入手术之前还需要进行三科讨论,由内科汇报病史、放射科放造影片子、外科医生讨论到底是搭桥好还是放支架好,因为那个时候支架和球囊的效果并不是很好。30年后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冠脉介入手术,已经得到相对充分的普及,县级医院也可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PCI治疗。”
带着这样的愿景,葛均波院士在采访最后对CHINA VALVE(HANGZHOU)下个十年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希望未来的CHINA VALVE(HANGZHOU)能作为国家继续教育、医生培训,以及经导管瓣膜介入标准路径制定的平台,推动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培训体系、质控体系的建设,以前瞻性的视角持续带动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过往未远,未来已来。以经导管介入为底,先进瓣膜病诊疗技术的普及发展为笔,落款继往开来。
十年树木,用交流和创新培育中国经导管瓣膜介入事业茁壮生长,以全局视角驱动诊疗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洞察, CHINA VALVE(HANGZHOU)与中国瓣膜的故事,还将继续发生。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
2024年4月15~21日
期待与您相约杭州
共赴十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