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医心说】国内首例!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罕见的变异Kommerell憩室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手术

近日,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钟志雄教授带领李存仁主任团队,凭借超高技术及丰富经验,成功为一名变异的Kommerell憩室实施微创介入手术。该患者血管变异畸形,极为罕见,表现为右位主动脉弓Kommerell憩室伴迷走锁骨下动脉、迷走右椎动脉。患者气道、食道有受憩室压迫征象,憩室大小36mm*40mm,主动脉最宽处直径7cm,手术指征明确,钟志雄教授术前带领心内科、麻醉科、介入科、CT科等展开多学科讨论,结合既往主动脉开窗经验,为患者制定了“单分支支架体外预开窗及内嵌分支开窗方式”个体化手术策略。手术耗时120分钟,术后1小时拔管,恢复良好,术后5天出院。据悉,这是该类病例国内心血管诊疗领域上首次应用微创介入手术进行治疗。

病情简介

61岁男性,2年余前在外院检查发现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并Kommerell憩室形成,予药物保守治疗,复查CT提示憩室有较前增大,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余,平素血压控制可。

入院诊断:Kommerell憩室  高血压2级 很高危组。

术前CTA评估与测量

III型弓,右位主动脉弓,头臂动脉发出的依次顺序为: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右椎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部共5个分支。

方案设计

1、双侧肱动脉、双侧股动脉4个穿刺点;

2、C383212-2002530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距离分支后缘9mm处12点位置预开椎动脉窗口3mm*3mm,距离分支后缘55mm处9点位置开窗缝合8mm*15mm内嵌分支;
3、将开窗支架重新回收进输送系统,确保定位标记点正确在位;
4、经右股动脉输送主体支架系统,充分暴露主动脉弓,造影定位,分支于右锁骨下动脉释放;
5、复查造影确保迷走右椎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依次重建右椎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6、最后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展开形态、内漏情况,评估手术效果。

手术过程

主动脉DSA造影:

支架开窗:

支架解缠绕及定位“三步解缠绕法”

第一步:初级解缠绕
将分支支架送至降主动脉,透视下(主动脉弓展开位)旋转输送系统至分支牵引导线与支架分开,同时分支线起始部位于小弯侧;

第二步:判断分支导线与轨道平面关系

旋转C臂至支架轨道升、降主动脉段重合(透视动态观察),判断分支导丝弓部段(A)与以弓部支架平面(B)的相对关系(可以脊柱为参考);

第三步:精细解缠绕(此患者A在B后)

若A在B前,顺针向旋转系统半圈,若A在B后,逆针向旋转半圈,最终使分支标记的中间两个标记点重合且位于大弯侧(弓部展开投照位下),推送支架至弓部,撤出软膜,拉分支导线进分支。该方法解缠绕成功率近乎100%。

主体支架分支一次性精准定位:

支架释放后展开形态良好,复查造影提示椎动脉、LSA开窗口对位良好:

迷走右椎动脉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桥接支架顺利释放:

最后复查造影提示支架隔绝效果良好,无明显内漏,各分支血流通畅:

术后1月复查CT:

Kommerell憩室是少见的血管畸形,左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发生率约0.5%~1.8%,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发生率约0.05%。但由于右位主动脉弓合并(ALSA)时,动脉韧带与上述结构形成血管环,易对食管气管造成压迫产生症状。Kommerell憩室动脉壁结构存在组织学异常,易于发生主动脉夹层和破裂。目前治疗上以外科手术、介入和杂交技术三种治疗方式并存,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李存仁教授介绍:该患者右位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伴迷走锁骨下动脉、迷走右椎动脉,术前CT提示为III型弓,弓型陡峭,需要重建弓部三分支,迷走右椎动脉开口直径小,微创介入治疗难度极大。术中,我们对支架进行精准开窗改装,并保证支架对位显影点正确不偏离,同时使用“三步解缠绕法”,确保主体支架顺利解除缠绕,一次性分支精准定位,最终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手术。

钟志雄教授表示:

患者家住一线城市,求治当地多家三甲医院,告知需进行外科手术或杂交手术,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而杂交手术放置的人工血管远期通畅率不高。患者及其家属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我院具有该病例微创手术治疗能力,遂来我院就诊。解剖结构特异的动脉瘤一直是大血管介入治疗的难点与痛点,在介入诊疗方面,该病例目前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手术团队巧妙地运用了分支支架开窗定位准确、手术简化的特点,在隔绝动脉瘤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变异分支血管的重建。

总结本例手术的成功经验:
①准确的CT血管四维重建技术:通过CT的血管重建精细地展现瘤体与变异血管的相对位置与空间走向,精准地测量各血管参数,为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准确数据;
②发挥分支支架优势:分支支架的分支一方面完成了一条分支的重建,另一方面利用其作为参照,定位另两条变异血管的开窗位置;
③丰富的经验积累和过硬的开窗技术支撑:精准的预开窗、内分支镶嵌开窗、支架的收纳重装,是实现完美对接的关键,团队摸索创新的“三步解缠饶”解决了分支支架缠绕的短板,实现了支架定位的一步到位,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术后DSA及术后1月复查CT证实该术式成功隔绝了动脉瘤体,保全了重要分支血管,瘤腔开始血栓化。
该例患者成功的经验,充分体现了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技术团队精湛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国内外同行在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阅读数: 2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