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沈雳:八年CCI,八载创新路



点此亲启


亲爱的心血管同道们:

新年好!

新春岁首,无处不新。

新春与创新,有着微妙而有趣的联系,同样都代表着生机、活力和新的开始。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创新,是每名医生的夙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个愿望。

基于此,在渴盼新年胜旧年中,严道医声网以CCI创新学院第八期首站课程内容为主,特别推出《创新》系列文章,为所有敢想敢干,对创新有意愿的医生们,捎去一封封“春日来信,以创新,贺新春。

回望创新简史,讲述创新之源,介绍创新范式,展望创新路径……

字字珠玑,见字如面,希望让创新不再是神秘行为,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等待生根发芽,期待叶茂根深。

且前行,莫踟蹰,因为山高有行路,水深有渡舟。

2024,让我们满怀热爱,奔赴下一年的创新山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沈雳教授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种程度或未可知,但对于运行了八年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来说,它正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如同“CCI 细细爱”的谐音,从当初的涓涓细流,到如今成为灌溉国内众多心血管创新器械发生发展的长河,CCI已然展现出了它如水一样的融通灵动,润物无声,创造和谐共生局面的特性。


“CCI过去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有CCI?CCI未来会怎么样?”


沈雳教授以CCI八年发展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阐述了CCI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由此展望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的未来范式。





创新时代

需要创新平台


何为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发展,依赖于科学,科学进步,有赖于创新。正是在科学创新之下,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轮船、飞机乃至最新的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人类既往无法想象的技术逐步成为现实,变革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赖于创新。



放眼临床,医学创新或许是对一项传统疗法的简单更新、亦或是通过创造一项新技术、新理念对困扰医生许久的临床难题带来解答,再或是对疾病治疗的底层逻辑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也恰恰是这许许多多的“更新、创造、改变”构成了医学创新的金字塔结构。


即,简单的方法更新常有,复杂的技术创造较难,能改变医学模式的创新不常有。


不过,在心血管领域,这种创造和改变的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18年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前三类产品就包括心血管和影像诊断,而在国内,心血管及影像诊断领域的医疗器械创新同样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完全可降解支架在国外发展相对停滞,为国产冠脉支架创新带来新的增长窗口,此间大量国产冠脉器械开始逐步成熟,并主动创新;另一方面,国产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器械后来居上,百花齐放,截至 2023年8月,已有29个相关产品进入审评中心绿色通道;与此同时,国内厂家在介入主动脉瓣技术的研发已经开启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迭代的进程,庞大的病人群体及迅速提高的技术让国产瓣膜成为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主流选择。


反观医学创新的主体,从Forssman将导尿管插入心脏,到Amplantz制作冠脉造影导管、Gruentzig创造PTCA术,再到Sigwart创造BMS植入术,过去的故事在不断传承着一个理念:许多伟大的心血管治疗创意来自于医生。


而在八年前,一切只是方兴未艾。


但总有一些人能在未来将来之前远瞩性地意识到创新大潮即将席卷,并发现医生在医学创新中的主体性。只是对于当时的中国心血管病介入器械研发来说,有四大原因导致了滞后:1.高端医疗技术和器械依然为国外公司所掌控。2.多数国内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3.多数学校、科研所及临床医院缺乏转化意识。4.产业成果缺少转化纽带及转化平台。


“因此,我们亟需组建一支国家级创新团队支撑心脑血管医疗器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上下求索

CCI应运而生


葛均波院士无疑是那个率先看到远方的人。



早在2011年,葛均波院士就曾在向教育部递交的《创新型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申请书中指出,医生的理念与创新将是技术进步的源动力,而国内目前缺乏创新的合作环境,缺乏创新生态体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也是当时少有的将‘创新型’作为前缀放在标题当中的申请。” 


也正是这样一篇申请,为CCI的成立种下了种子。



经历了四年的打磨与筹备,2015年9月,葛均波院士联合高润霖院士、霍勇教授、张澍教授、孔祥清教授陈纪言教授黄从新教授黄德嘉教授程晓曙教授等国内心血管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共同成立了CCI,旨在以医生为主体,打造专业的医疗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



当然,新事物的发展光有激情和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运行模式。此后,便是一段长时间的探索与调研,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尽管国内创新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在质量上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具有产业战略高度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差距巨大。


CCI在创立之初,便以全球最领先的医疗器械与技术转化中心:斯坦福大学医疗设计(Biodesign)研究中心为标杆,同时借鉴了以色列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ICI)在促进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方面的理念。于是在CCI成立后不久,葛均波院士、沈雳教授、吴轶喆教授等人便在2015年的10月~11月,前后多次前往美国与以色列,深度学习Biodesign、ICI等世界著名创新中心建设模式,并与相关专家领导交流合作意向,以助力CCI顺利起飞。


师夷长技,在摸清楚世界著名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后,CCI结合中国心血管创新现状,策划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并迎来了多个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


如第一次举办创新论坛、第一次举办创新大赛、第一届创新学院、第一次达成国际合作、第一次举办创新路演等等。


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第一次”当属以下几个:


  • 2017年4月,CCI第一届执委会成立。也正是在第一届执委会委员的口中,“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and for the doctor ”的口号发出了第一声声响。



  • 2021年1月,CCI第三届执委会成立。执委会成员由原来的8个人扩展到10人,“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and for the doctor ”更改为“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For the patients ”;在第三届执委会的讨论中,CCI初步构建出了探索创新项目的孵化路径,并首次提出了构建CCI创新生态链的理论与三个阶段的规划。


  • 2020年9月,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为集中资源优势,以点带面构建完善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奠定了重要基础。



  • 2021年10月,CCI工程中心/动物中心成立,为CCI着力打造的创新转化生态链画上了一个闭环,标志着CCI3.0时代的到来。


  • 2022年7月,CCI与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开始交叉教学,培育创新人才。


  • 2022年12月,CCI-OCI-上海理工成立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


无数个第一次串起来的成长,就像一道道彩虹,横跨在CCI蝶变求新的历程当中。八年来,CCI始终秉持着那份探索的决心,不断地向外寻求突破,稳定而持续地构建生态圈,一步步成长为领域内公认的心血管创新孵化平台,引领着行业科技创新。



八年硕果累累

未来执着创新


申请专利80余项、100余项产品在研、孵化企业数量30余个。


时光流转,CCI也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创新答卷:八年累计招收学员477人、国内外创新导师80人次、巡回10大城市演讲,创新领域涵盖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器械、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器械、心血管影像学、高血压与神经调节器械、心衰治疗器械、AI人工智能多个方面,并孵化了多个各项国际/国内首创型医疗器械,如国际收款冷冻球囊肾动脉消融导管CryoFocus 、Valve Clamp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等等。



与此同时,报名人数一年更比一年多的创新学院培训班,也揭示了过往八年CCI对创新人才的赋能与创新理念的持续投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的创新方法论,CCI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发现需求、验证需求、实现需求、打造产品等,成功设计出了一套经典课程体系,为加强心血管学科人才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提供了范本。


展望未来,介入微导管的不断拓宽疾病诊疗边界,也让学科发展从原先的“单打独斗”逐渐走向不同学科“协同作战”的模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藩篱逐一被打破,正映照着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话。


以创新驱动心血管治疗体系发展,CCI未来发展的五点构想如下:


1. 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源头理论探索


2. 基于“泛血管”理论的跨尺度、多维度、多靶点的器械创新


3. 基于新机制(解剖、病理、细胞分子等)的原创性器械


4. 基于新材料、药物和新工程技术的器械创新


5. 基于“医-工-基”的学科交叉整合创新 


八年沉潜,置身医学创新的大潮中,CCI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心血管医学发展特色的创新道路。上善若水,利万物生长而不争,一直是CCI独有的气质。它试图穿越周期、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闭环,并由此赢得了广大医生、企业、高校领导和行业的信任与尊重。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远,在其构想中,能清晰地看到CCI在未来对平台建设、内容丰富的规划与构建,以水的包容和通达,CCI也必然能将来在一轮又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的优势和主动。





“CCI‘细细爱’,我们相信细水长流的力量。相信执著创新,期许梦想,才能成就梦中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中国!”


——沈雳

阅读数: 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