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服务,多学科协作:武汉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诊疗一体化,打通生命绿色通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专科愈发精细化,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则是不少患者看病时“迷路”:以冠心病为例,药物还是手术?支架还是搭桥?需要做超声还是CT?患者往往需要来回奔波于不同科室,耗费大量成本。

看病就医是民生大事。

能否“一站式”解决患者就医难题,让精准医疗服务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医生个体决策走向团队群策群力?在心外科、心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的联合探索中,武汉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现今我国规模最大、心脏手术量最多的心脏专科民营医院,武汉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率先引进多模态影像技术,打造百级层流复合手术室,强力推动多学科协作,实现心脏诊疗一体化。

近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主任(原武汉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华正东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放射科主任钟志林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详细阐述了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一体化诊疗模式以及飞利浦多模态影像技术的使用经验及临床获益。

从“病人四处找医生”到“医生围着病人转”

武汉亚心总医院(以下简称亚心总医院)建立于2018年,如今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医疗新星,接连创下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多个“首例”,屡创生命奇迹。

“我们的初衷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在深入考察了国际国内各大医疗中心的运营服务模式后,亚心总医院提出了‘要让医生围着患者转’的核心宗旨。”

据华正东教授介绍,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正在全力以赴打造“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全新诊疗模式。在术前准备和术中决策治疗过程中,都会结合多模态影像的优势,对患者进行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诊疗。

患者在进入心脏中心诊疗系统后,门诊医生会主动依据标准化流程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患者明确最终的治疗目标。一站式完成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CT等检查,随后MDT(多学科协作诊疗)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整个过程不再需要患者东奔西跑。

华正东教授表示,“心脏中心会针对每一个患者组织多学科讨论,拿出一个最优选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对病人来说可以是创伤最小的、是费用最低的、或者是远期效果最稳定的,不会因为接诊医生的专业局限性,而错失更好的救治,让病人留下遗憾。”

这种模式也符合当下医疗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患者在得到最优治疗方案的同时,省时省心,安全保障。这也是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建立的初衷。

从“单兵作战”到多学科“握指成拳”

在亚心总医院,多学科会诊已成为一种常态。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亚心总医院先后组建了多个MDT(多学科诊疗)团队。

其中,心脏中心MDT团队救治成果尤为突出,有效整合了治疗范畴有所重合的心血管内外科,打破传统上心血管学科之间专业壁垒,联合放射、麻醉、护理等多个科室,全面覆盖病人需求,为每一位病人度身打造精准医疗服务。

1.心外科与心内科的紧密合作

在华正东教授看来,心外科与心内科的区别在于治疗手段的不同,在最初的问诊检查阶段,都有着标准化的流程。以冠心病为例,患者要做心电图,后期要做冠脉造影、CT、超声,无论最终的治疗方案是内科还是外科,这些前期检查和术前准备都是相通的。

在治疗阶段,患者的病情要经过多学科MDT讨论,相当于一次就医,内外科医生同时诊治,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术业有专攻。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因为我只会一种手术,就让所有病人都接受这一种手术方式。而是应该告诉病人,这个病有很多种治疗方法,你的情况适合什么样的,然后去找这个专业里做的最好的医生做手术。这样既保障了患者就诊的高效化和治疗方案的最优化,同时也保障了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高龄复杂的冠脉病变,这时需要内外科合作共同完成手术。首先心外科医生采用微创的方式开通比较紧急的前降支血管,切口只有6cm,为后期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治疗效果“铺好路”,其余复杂病变采用介入方式完成。这样的方案充分发挥了心外科、心内科各自的优势,大大缩短了病人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给病人带来最大的获益。

2.临床团队和放射科的默契配合

“几乎100%的心血管治疗,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

临床治疗团队与放射科科室的高效协作,也是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一大特色。

华正东教授表示,现阶段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影像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病人都要经过影像的检查,才能制定出治疗方案。比如术前检查离不开心脏超声,CT、冠脉造影;内科介入治疗需要采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外科治疗需要影像学检查心脏结构……

总而言之,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方方面面都与影像的指导支持密不可分。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分子影像、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术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亚心总医院始终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

华正东教授强调道,医疗科技创新本身的需要来自于临床,最后也要服务于临床。

“包括此次我们引入皓克多参数功能CT,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越来越精准的影像可以让创伤越来越小,顺应微创化的趋势,同时结合CT高清的3D图像和精准测量数据进行术前模拟,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3.CT,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近期亚心总医院放射科引入了高端创新影像设备——飞利浦多参数功能CT,帮助心脏中心临床工作开展“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学检查,高端CT提供的诊断信息也越来越丰富,飞利浦多参数功能CT能够在常规进行冠脉CTA扫描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心功能评估和心肌灌注评估的影像数据信息。

以冠心病患者救治为例。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冠脉CTA检查,一来对心室大小、心室壁厚度和心脏瓣膜的信息进行精准测量;二来对患者冠状动脉进行评估,了解冠状动脉血管的走行、是否畸形、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同时还可以评估肺动脉、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等非冠状动脉的血管状况,提前帮助医生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制定最优手术方案,提前规避因为对患者心脏及周边组织病变的未知而导致的一些手术风险。术中通过CT 3D图像和DSA实时透视图像的融合、同步旋转,可对手术角度、位置等进行实时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

在采访中,华正东教授还提到了在大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过程中CT的重要意义:

“绝大部分的大血管疾病患者要进入复合手术室进行手术。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病人完成夹层手术后,却出现下肢循环不良时,传统的外科方式只能依靠手术医生的经验判断,但在复合手术室,一次血管造影就可以快速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4.打造高质量MDT团队

在华正东教授看来,MDT对医患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MDT团队的组建是基于重点专科的优势和实力,以点带面,在不同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和临床合作的平台,增强医疗团队的综合实力,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这种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对新一代的年轻医生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我们常常说,心血管医生要一手拿刀,一手拿导管。这并不是在说跨界,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技能,了解不同诊疗理念,形成对疾病救治的大局观意识。”

“我相信只有勇于接受挑战,潜心学习,才能在未来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在医学的大道上坚定前行。”

影像学的“利器”:多参数功能CT赋能临床

高效、精准、规范的诊疗全流程对整个心脏中心团队特别是影像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亚心总医院心脏中心诊疗一体化模式的“排头兵”,放射科室责任重大,钟志林教授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多参数功能CT的成像优势,对心脏结构、功能、心肌、血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诊断,通过将CT功能图像与血管机介入图像实时融合,协助临床科室各项工作,实现心脏疾病的精准诊疗一体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亚心总医院放射科自引入飞利浦多参数功能CT以来,成功应用于临床,为诊疗质量和效率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钟志林教授通过病例扫描实践,提出了多功能参数CT在心脏成像方面具备多重优势:

1)CT鹰眼平台拥有更高的冠脉冻结能力,可以进一步消除冠脉扫描的搏动伪影,提升冠脉扫描成功率。

2)多参数成像低能级图像提升了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级图像有效去除线束硬化伪影,获得更好的可视化效果,提升了CT在血管成像方面的诊断效能。

3)多参数容积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斑块成分分析维度,开拓了斑块危险程度评估新的方向。

斑块提取进行容积分析:根据斑块成份的不同可见直方图分布区间不同,根据分布区间测量斑块占比。

ROI-1为负值,衰减曲线为弓背向上型,ROI-2为34.7曲线走行向下,可确定ROI-1为脂肪斑块,ROI-2为纤维斑块。

4)多参数图像运用常规冠脉CTA图像可以评估心肌首过灌注及肺功能灌注评价,为静息态心肌的CT评估提供了全面的诊断信息。

5)多参数功能CT单次扫描即可完成前瞻性和回顾性光谱分析,无需任何特殊扫描模式。

一个病例的故事

钟志林教授举了一个此前印象深刻的会诊病例。这个病例的救治成功,让他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影像之于临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放射科医生,自己肩上所抗的重任。

“这是一位此前做过冠脉支架手术的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的症状,在当地医院进行冠脉CTA检查后,诊断为支架通畅,冠脉未见异常。但是胸闷胸痛的症状并没有随着时间缓解,问题到底出在哪,检查不出来。”

患者随后来到了亚心总医院就诊。听完患者主诉后,我们安排了多参数功能CT检查,用单能级的扫描去观察,很明显看到了支架内血栓以及内膜增生。

“如果采用常规CT,确实会看不到这个患者的异常,但是多参数功能CT就可以。一方面我们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另一方面随着检查量的提升,对于我们放射科室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临床中,飞利浦多参数功能CT更少的造影剂和辐射剂量、一次扫描获得的多维诊断信息,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得到了双方的共同认可。

首先是成像能力和精准度的优越。比如多参数功能CT在进行钙化评估时,更加接近真实的钙化大小,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就是目标值,同时还可以分析钙化斑块的性质;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时,也可以应用多参数CT分析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及心肌细胞功能状态,判断心肌细胞是否存活,明确活性程度,为临床团队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测量冠脉入口时,数据更加精准。这点在先心病患者、冠脉瘘患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开展。

其次是更加少的造影及辐射剂量。相比于常规CT,多参数功能CT使用的造影剂量及辐射剂量大幅降低,基于不同CT低能级的扫描,可显著提升血管的显影效果。

2.1米长检查床,适应各类体型。对患者而言,这也是个“福音”,0.47米的床身可以适用于各种体型成人及儿童全身各部位,可以全身扫描,也可以局部扫描,大大节省了排队等候检查的时间。

影像学未来之路

医学影像学使许多疾病都能看得到、看得准,从而使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现代临床诊疗体系中的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MDT多学科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在影像学科出身的钟志林教授看来,从最初的X光、CT、MRI到目前的超声、PET-CT、功能性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以CT为例,经历了单排CT、螺旋CT、多排螺旋CT、能谱CT等多次技术飞越,图像更加清晰,功能更加强大。包括亚心总医院使用的多参数功能CT也配备了人工智能后处理软件,可以全面分析术前各项检查数据,提取出关键点,提升诊疗质量。

“我期待,我也相信当未来实现远程会诊、手机会诊、会诊中心后,信息交流便利、镜像资源共享,多学科亲密无间的合作,将为我们的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扫码进入飞利浦学术专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数: 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