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1日,由深圳市亚心慈善基金会主办,亚洲心律学会(AHRA)学术支持的“超高密度标测手术交流”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海峡两岸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手术技术、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进一步推动国内电生理超高密度标测技术的规范化使用。通过精彩的手术呈现与丰富的临床热点交流,吸引众多同道线上参与,观看人数超2000人。
本次手术交流分成三场进行,分别围绕超高密度标测技术和局部阻抗监测技术在房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进行展开。
会议开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亚洲心律学会(AHRA)主席姚焰教授致辞,他表示:“复杂心律失常是电生理最大的挑战,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标准的精准,不管是房性还是室性心律失常,我们需要好的标测手段,目前波士顿科学的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是超高密度标测的利器。通过本次活动,把大中华区的专家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和分享体会,可以把这项技术运用的更好。希望通过‘遇见心声’项目,为一线艰苦工作并且为病人解决病痛的专家同道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也是AHRA办会以来一直秉持的价值观和理念。”
图4 姚焰教授致辞
第一场由台北荣民总医院钟法博教授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劲林教授带来精彩手术交流,邀请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教授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王海雄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时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罗力玮教授分享了“The creation of durable lesions using Stablepoint with HPSD“。由中山市人民医院孙劼教授、上海长海医院黄松群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直播的是一台心梗后室速,全程在ECOM支持下进行超高密度标测和消融。
台北专家分享了传统意义的阻抗是系统阻抗,在导管头端与体表贴片之间形成电场,是从大头到心肌到背板到射频仪所形成的回路,易受到远场干扰(呼吸、体液环境、贴片位置等)。像波士顿科学的StablePoint*消融导管具有的局部阻抗是围绕导管头端形成电场,不受环路上其他因素影响的,不易受到远场干扰,相对比较精准。由于导管设计的差异,StablePoint*消融导管的局部阻抗值更高,但是它们的变化都是成正比的,实际使用中导管会存在一定的贴靠角度,导管在平行和垂直贴靠状态下会存在局部阻抗的差异,如果是偏平行贴靠,导管与组织贴靠面积更大,局部阻抗值也变大,但是压力值可能就偏小,这也是压力和局部阻抗同时参考的价值之一。(*文中提到的 StablePoint,消融导管尚未在中国大陆上市)
第二场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述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廖洪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时邀请济南市中心医院于胜波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棠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首先由天津胸科医院马薇教授带来一例冠脉搭桥和三尖瓣成形术后的非典型房扑,通过动态激动分析识别是绕三尖瓣环的房扑并成功消融。
同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丁立刚教授带来一例外院3次消融术后房速的手术演示,患者虽然上台后房颤和房速交替出现,并且冠状窦的顺序也是在多变,在一定的干预后,通过激动标测发现是一个顺钟向折返的房扑,顺利在二尖瓣峡部的心外膜面(冠状窦内)将房速打停。
随后,来自上海浦东医院的陈岗教授分享Rhythmia指导下稳定房扑驱动紊乱房速一例。大家共话超高密度标测和网篮导管在复杂房速上的临床应用。
第三场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春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时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廉诚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介绍了“Rhythmia系统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应用”,总结了三点标测策略:标测窦律下异常基质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疤痕相关VT的致心律失常基质及机制;建立窦律下的异常活动和VT折返路径之间的联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团队、上海胸科医院赵亮教授都通过Rhythmia手术录播的方式,分别分享了持续性心房扑动一例和外科术后房速的标测和消融。
赵教授提到在单中心上百例的Rhythmia标测后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双房参与的情况,正常会做双房的标测。
此次海峡两岸手术交流活动,专家们围绕精彩手术交流与主题授课进行全面的探讨。同时,对更多新技术的上市使用充满期待。至此,“遇见心声”超高密度标测论坛2023年度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转自|AHRA亚洲心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