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在“第十七届钱江心血管病会议”(QICC 2023)举办期间,开立医疗“智慧赋能•开启宽频心声代”专题会精彩亮相,并在PCI手术直播频道见证开立超宽频IVUS支持多位专家完成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专家结合真实病例,聚焦超宽频IVUS成像技术,共同探讨在IVUS的助力下,如何进一步推进PCI精准治疗新时代,也再一次共同展望了国产创新IVUS设备发展的新未来。
本次会议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陆东升教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胡彬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培仁教授、浙江医院金红峰教授共同主持(从右至左,排名不分先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炳辰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董鹏教授、西湖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叶显华教授、乐清市人民医院虞旭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海波教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陈翔教授分别带来精彩讲课及病例分享。
王建安院士致辞:追求创新,永远在路上
QICC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为专题会发表了开场致辞。
王建安院士表示,QICC的核心价值是质量(Quality)、创新(Innov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培育(Cultivation),十七年的办会历程就是持续创新,培育新人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历程。在冠心病精准介入领域,腔内影像和功能学的充分cross-over得到大家的关注。团队牵头开展的FLAVOUR系列研究,阐述了两项技术指导冠脉介入手术的临床应用场景选择和价值,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被《欧洲心脏杂志》(EHJ)评为介入心脏病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进展。开立医疗IVUS腔内影像技术的优越性能和持续研发能力,也得到了王建安院士的关注:
“我刚才去看了他们(开立医疗)的IVUS和超声,我觉得质量都非常好,包括分辨率、图像质量都不错。我了解到开立在走一条研发的路,而且研发团队很多成员都是特别从海外引进,也包括我们浙大培养的高端人才,我觉得这对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王建安院士表示同样期待开立后续产品的问世,对进一步推动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包括瓣膜介入、左心耳封堵等技术的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是永远在路上的,也是一步一步不断深入的过程。相信我们将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越来越靠近追求目标,共同携手为医学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数据说话 解码宽频“心”声代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开立自主创新研发的超宽频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IVUS)独家采用单晶复合材料换能器,频率带宽大于80%,覆盖20-80Mhz频率范围。超宽频成像技术提供优异分辨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充足的穿透深度,在评估左主干或分叉病变等方面有更多优势。
在随后的讲课中,刘炳辰教授、董鹏教授、叶显华教授分别结合开立超宽频IVUS的特点,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会。
刘炳辰教授不仅分享了IVUS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向我们介绍了国内外IVUS设备发展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腔内影像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的平衡问题。随着研发突破与技术普及,IVUS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IVUS换能器材料经历了陶瓷-陶瓷复合-单晶-单晶复合的四代技术的迭代,进入单晶复合压电材料的时代;IVUS成像从追求更高频率,进入到追求更宽带宽,更大灵敏度的时代,兼具高分辨率和高穿透力。在这方面,开立医疗作为国内较早研发并掌握彩超设备和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产品性能在不断突破。
刘炳辰教授表示,“我发现我们国产的东西越来越好。开立公司是我们国内首创的应用单晶复合材料进行IVUS材料改良的企业,其产品整个带宽超过了80%,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核心技术。”
国产IVUS目前进入了自主研发和摆脱传统单纯模仿的阶段,希望更多企业通过技术的更新,使我们能够有更好的器械进入到国内使用,造福我们国内的患者。
“腔内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追求更高中心频率和图像分辨率的同时牺牲了部分成像深度,而开立超宽频IVUS的出现将这种困局打破。”
董鹏教授分享的临床图像均体现出超宽频技术优秀的分辨力,洞悉纤细结构的同时能够保证充足的穿透深度。相比于传统陶瓷IVUS,开立超宽频IVUS系统能够高清反映血管壁结构、斑块形态及支架植入情况,具有高清分辨力,成像深度更充足。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此外,董鹏教授特别谈到,除IVUS外,开立医疗正在研发的产品可能会在所有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包括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极大助力,2021年,开立彩超X5作为首台入驻天和核心舱的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在航天医学研究及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任务完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开立医疗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的创新能力。
叶显华教授认为开立超宽频IVUS的智能体验能够满足很多当下的临床需求。
开立超宽频IVUS能够通过大触摸屏操作体验和优化的操作界面提供高效的工作流;术前术后多个回拉录像同屏显示,简化术后疗效评估;一键智能描迹,自动完成测量等。
叶显华教授分享了一位71岁右冠CTO开通“一波三折”的实战病例。患者LAD近段起动脉硬化,可见左向右冠供应侧枝循环,RCA近段起完全闭塞。通过IVUS检查证实血管真腔后,采用球囊修复血管。术后复查IVUS并评估支架植入效果,结果满意。
叶显华教授也表示:“我们这台手术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依靠开立IVUS在其中帮我们判断出了导丝走行中的血管真腔”。
叶显华教授总结表示,通过智慧赋能实现简单易用的流程,通过创新设计和智能算法提高临床效率并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精准PCI技术的推广。
从病例入手,赋能临床诊疗新武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虞旭东教授展示了一例IVUS指导下的CTO病变处理。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中远段CTO,IVUS检查确认导丝位于血管真腔,前降支中远段弥漫病变。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90%,遂于病变位置植入2.75*40、3.0*30支架各1枚,后复查IVUS显示支架扩张充分,贴壁良好。
结合该病例,虞旭东教授表示,对于CTO病变,IVUS可协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中,以及查看瘤样扩张,组织脱垂等,支架后IVUS检查有助于查看支架放置的结果,发现问题,有利于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陈海波教授带来一例IVUS指导完成的分叉病变。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造影提示右冠原支架通畅,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前降支、回旋支开口重度狭窄伴钙化。经球囊预扩后分别对LAD、LCX行IVUS检查,结果提示回旋支弥漫病变,近端超过270°重度钙化,前降支远端肌桥,近端180°钙化。术后复查IVUS显示支架膨胀充分,贴壁良好。
结合该病例,陈海波教授谈到,分叉病变需充分预处理。IVUS具有直观反映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形态学特征的特点,且可以直观反映对分支血管的影响,IVUS辅助左主干分叉病变PCI诊疗已被相关指南广泛推荐,可进一步优化PCI手术结果。
陈翔教授分享了一例IVUS指导完成的前降支PCI病例。冠状动脉CTA提示前降支近端重度狭窄。球囊预扩张后IVUS检查提示:前降支近端重度狭窄,病变延伸至前降支、回旋支、中间支三分叉处。支架后IVUS查看显示支架贴壁不良,球囊后扩,复查IVUS显示定位准确,未影响中间支和回旋支开口。
结合该病例,陈翔教授谈到,IVUS可通过测量管腔直径/面积、血管直径/面积以及病变长度指导支架选择,支架植入后,IVUS可查看支架的贴壁情况,选择后扩,测量支架后的管腔直径/面积,确认支架的膨胀,查看支架的放置位置(判定是否在分支汇入前)。
在大会PCI手术直播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玲军教授、浙江医院金红峰教授的PCI手术演示中,开立超宽频IVUS术中清晰的影像支持和充足和穿透深度,也为成功完成手术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实现了精准优化的PCI治疗效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科技发展的浪潮是医学进步的不竭动力,而技术创新则为临床诊疗注入了精准之力。开立医疗作为国内唯一企业参与制定了IVUS国家技术标准,同时也是国内首家获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企业,紧贴临床需求,在行业首创推出超宽频IVUS成像系统和单晶复合材料IVUS导管,从前期临床试验到在国内获批上市,都得到了众多专家关注与认可。
此次在QICC 2023上的精彩亮相,进一步推动了宽频IVUS指导精准PCI诊疗的普及与应用,相信未来,相信在众多国内专家与更多创新企业医工结合的情况下,更多的材料学的技术引进以后,腔内影像学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空间。也相信开立医疗将继续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汇集多方智慧,共同推动国产IVUS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