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渗透着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
星霜荏苒,岁末将至,又到一年回首时。2023年12月7日至10日,第十七届钱江心血管病会议(QICC 2023)将于杭州举行。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大会肿瘤心脏病论坛的坛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专访,对此次论坛议程进行解析,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势下,推动我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进展。
郭晓纲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第一医院
.
什么是肿瘤心脏病学?
与传统的肿瘤学和心脏病学相比,肿瘤心脏病学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概念,定义为识别、预防和治疗肿瘤时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比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血管并发症和心律失常)的一门医学学科。
我国是癌症大国,肿瘤相关心脏病患者人群基数大,这也决定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发展的紧迫性。
郭晓纲教授表示,“本届QICC肿瘤心脏病论坛以打破瓶颈、推陈出新为主题,聚焦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以及多学科协作,共同探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理念更新和诊疗进展。”
1.聚焦前沿,共话热点
本次论坛将呈现肿瘤心脏病学的最前沿内容,全面梳理肿瘤心脏病学发展历程,分析当下学科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在心脏毒性机制、肿瘤免疫治疗等方向上也将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对于近期颁布的一些涉及肿瘤心脏病学深入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也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观点分享。通过对《2023 CSCO肿瘤心脏病学指南》的更新解读来强调多学科合作,呼吁肿瘤医生与心血管医生联手,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2.多学科交叉病例纪实
如何更好地优化临床策略,推进新治疗方案的转化应用,是肿瘤心脏病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次论坛邀请了心内科、血液科、乳腺外科等各领域专家,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疑难病例分析。从常见的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心律失常、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病例,再到乳腺癌治疗心脏代谢毒性病例、罕见病心房肿瘤非朗格罕组织细胞增多性疾病等等,体现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性。
3.助力青年医师成长
我国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肿瘤心脏病学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尤为重要。因此,本次论坛也贯彻了QICC“培育”的主题,为广大青年医生搭建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年轻医师临床思维及诊疗能力,进而带动我国肿瘤心脏病学“更上一层楼”。
郭晓纲教授特别提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存在着太多未知内容,有待广大临床医师的深入研究、探索。”
QICC:伴随成长,展示自我,拓宽视野
作为浙江心血管“弄潮儿”的其中一员,郭晓纲教授在谈到QICC时感触颇多:
QICC是伴随着我一直成长的平台。我从这里收获了最新的前沿知识和规范的诊疗方法,也学习到各类创新器械的应用。
QICC是展示自我的平台。展示我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一路走来的心得成果,让我认识大家,也让大家认识我。
同时,QICC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宽广。在大会主席王建安教授的带领下,QICC从浙江地方性的学术会议,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品牌会议,参与QICC的过程中也让我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提高。
今天的QICC将目光放在了更长远的未来,在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技术与创新器械、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不断精进。
“不仅对我来说,也对广大的心血管同道而言,QICC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大会。我很期待在今年的大会上与大家重逢再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