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葛均波院士团队借助新型血管内压电导丝系统开创CTO正向介入治疗新选择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常被称为冠状动脉PCI“最后待以攻破的堡垒”。伴随着CTO治疗理念的不断提升,CTO PCI器械也得以迅速发展。

血管内压电导丝系统是一款用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正向介入治疗的产品,能帮助术者轻松突破病变纤维帽,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11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马剑英教授团队应用血管内压电导丝系统,为CTO病变开通的新技术,提供宝贵经验。

病例简介

65岁,男性。

主诉:心悸1月有余。

既往史:半月前行左前降支PCI术,开通失败。

风险因素:无糖尿病史,吸烟史30年,最多20支/天,戒烟>6个月。

检查结果:肌酐91umol/L,左室EF值69% ,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V1 V2呈QS/qrs型。

冠脉造影

左主干未见狭窄。

LAD近段以远100%闭塞,远端TIMI血流0级。

第一对角支近段狭窄约60%。

中间支近段局限性病变狭窄约80%,远端TIMI血流3级。

左回旋支近段至远段弥漫性病变,最重狭窄约80%,远端TIMI血流3级。

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60%,远端TIMI血流3级 。

手术过程

左冠使用6F EBU3.75指引导管,右冠使用6F SAL 0.75指引导管,行双侧造影。

在IVUS引导下寻找闭塞口。

之后在微导管辅助下,尝试使用Poilt50、Gaia1导丝,均无法进入闭塞病变。

更换双腔微导管,使用压电导丝对病变近端进行震波冲击,使其进入闭塞段约5mm。

其后通过导丝升级,顺利通过闭塞段,将导丝送至前降支远端。

经IVUS确认,导丝全程在血管真腔。

经球囊预扩后,植入两枚支架,并进行后扩张。

术后造影显示,无夹层、血肿,远端TIMI血流3级。

术者点评

血管内压电导丝系统创新地将压电效应原理应用于导丝技术,将机械振动传递至导丝尖端,起到冲击和开通CTO病变的作用。该器械具有可控的振动幅度和频率,能够在不伤害周围正常血管组织的情况下,轻松突破CTO病变中的坚硬纤维帽及钙化病变,辅助其他介入产品通过病变位置,提高CTO病变患者PCI治疗的成功率和手术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表示:“血管内压电导丝可轻松突破病变纤维帽,在CTO病变坚硬的钙化灶里构建‘隧道’,辅助其它产品通过闭塞段,从而降低PCI手术难度。应用压电导丝可大大缩短CTO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患者和医生都有极大帮助。”


阅读数: 46932